張女士在體檢中發現甲狀腺結節,超聲報告顯示結節被歸類為“ACR TI-RADS 5類”,而另一家醫院的報告則標注為“C TI-RADS 4A類”。她感到困惑:“為什么同一個結節會有不同的分類?到底哪個更準確?”事實上,這背后涉及兩種國際通用的甲狀腺結節超聲評估標準——ACR TI-RADS(美國放射學會標準)和C TI-RADS(中國版標準)。本文將解析兩者的異同,幫助患者科學理解報告差異。

兩種TI-RADS標準的誕生背景

甲狀腺結節的超聲評估需要兼顧診斷準確性和避免過度醫療。2017年,美國放射學會(ACR)推出TI-RADS標準,旨在通過統一指標減少主觀判斷差異。2020年,中國專家結合國人甲狀腺癌特點(如微小癌高發),制定了更適合中國人群的C TI-RADS標準。

分類標準與惡性概率對比

1. ACR TI-RADS:基于評分制

ACR標準通過5項超聲特征(結構、回聲、形態、邊緣、強回聲灶)對結節評分,總分對應分類:

TR1(良性,0分):惡性概率<2%,無需穿刺,定期復查。

TR2(非可疑,2分):惡性概率<2%,無需穿刺,建議隨訪。

TR3(輕度可疑,3分):惡性概率約5%,2.5cm及以上考慮穿刺。

TR4(中度可疑,4-6分):惡性概率5-20%,1.5cm及以上建議穿刺。

TR5(高度可疑,≥7分):惡性風險>20%,1.0cm及以上需穿刺評估。

2. C TI-RADS:基于特征組合

中國標準簡化了評分流程,直接根據惡性超聲特征的數量分類:

C-TR1(無結節):未見明顯占位性病變。

C-TR2/3(良性可能):0-1個惡性特征,惡性風險<2%,無需穿刺。

C-TR4A(低度可疑惡性):1-2個惡性特征,惡性風險2-10%,1.5cm及以上建議穿刺。

C-TR4B(中度可疑惡性):2-3個惡性特征,惡性風險10-50%,1.0cm及以上建議穿刺。

C-TR4C(高度可疑惡性):3-5個惡性特征,惡性風險50-90%,1.0cm及以上建議穿刺。

C-TR5(高度提示惡性):具有全部惡性特征且無良性特征,惡性風險>90%,1.0cm及以上建議穿刺。

為何同一結節分類不同?關鍵差異點

**1.指標權重不同:**ACR標準對“微鈣化”和“縱橫比>1”賦予高分,而中國標準對不同惡性征象的權重相同。

**2.分類閾值差異:**例如,一個具有2個惡性特征的結節,ACR可能歸為TR3(需觀察),而C TI-RADS歸為4A類(可能建議穿刺)。

如何理性看待分類差異?

**1.目標一致:**兩大標準核心目標都是平衡檢出惡性腫瘤與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檢。

**2.惡性概率是核心:**分類(TR4A vs TR5)只是工具,最終臨床決策需結合結節大小、位置及患者風險(如家族史)綜合判斷。

**3.動態隨訪很重要:**對于分類不一致或模棱兩可的結節,3-6個月復查超聲觀察變化比糾結分類更有意義。

總結:科學理解,信任專業判斷

ACR TI-RADS和C TI-RADS如同兩位“裁判”,雖評分規則不同,但均基于大量臨床數據。患者不必因分類差異過度焦慮,而應與主診醫生充分溝通,結合血液檢查(如甲狀腺功能)甚至基因檢測(如BRAF突變)綜合決策。

請牢記:絕大多數甲狀腺癌(尤其乳頭狀癌)進展緩慢,預后良好。規范化的隨訪觀察或在明確診斷后的恰當治療是保障健康的關鍵。

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超聲科 李昱

來源: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