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日雨季來臨,重慶各地山林間的野生菌紛紛“冒頭”,一年一度的“吃菌季”如約而至,一簇簇野蘑菇破土而出。不少人抱著“嘗鮮”或“山珍”的念頭采摘,這些看似無害的“天然美味”,實則是暗藏劇毒的致命殺手。
毒蘑菇,又稱毒蕈或毒菌,是指食用后會引起中毒癥狀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國已報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種,近年來因誤食毒蘑菇導致的傷亡事件頻發,引起了大家的重視。毒蘑菇形態多樣,部分與食用蘑菇極其相似,即使是菌類專家也難以憑肉眼辨認,普通民眾更難以通過形態來鑒別其是否有毒。
圖源:Pixabay
毒蘑菇中毒類型
蘑菇中毒臨床上有6種類型,其中以肝臟損害型和呼吸循環衰竭型最為嚴重。
1.胃腸炎型 幾乎所有蘑菇中毒都會首先表現為輕重不一的胃腸炎。導致嚴重胃腸炎的有毒紅菇、粉褶菌、白乳菇等。
2.神經精神型 此種類型的毒蘑菇大都含有致神經興奮的毒性物質。
3.肝臟損害型 肝臟損害型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 假愈期、內臟損害期、精神癥狀期和恢復期六期。病人在中毒性胃腸炎后,有1—2天的假愈期,幾乎無癥狀或感覺輕微乏力、不思飲食,而血清轉氨酶已升高。
本型是最嚴重的蘑菇中毒類型之一,常可導致多系統器官功能損傷,甚至衰竭。少數病人有心律失常、少尿、尿閉發生。
4.溶血型 主要毒蘑菇類型有鹿花蕈、紋緣毒傘。毒素有馬鞍酸、鹿花蕈素、毒傘溶血素等。
5.呼吸循環衰竭型 臨床表現為急性腎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麻痹,死亡率較高,但肝功能尚且正常。
6.光過敏皮炎型 主要表現為陽光照射部位如面部和手臂紅腫,口唇腫脹外翻,同時出現火燒般及針刺樣疼痛。
重慶山林里的“死神”名單(部分高危品種)
01、致命鵝膏(白毒傘)—頭號殺手!
外形:純白或灰白色菌蓋,菌柄有白色菌環,基部有球形菌托(像“蛋”包裹著)。
毒性:含劇毒的鵝膏毒肽,主要損害肝臟、腎臟。中毒后潛伏期長(6—12小時以上),初期可能只是惡心嘔吐腹瀉(類似腸胃炎),隨后出現“假愈期”(1—2天),之后病情急劇惡化,導致肝腎功能衰竭,致死率極高!
02、灰花紋鵝膏菌—低調的惡魔
外形:菌蓋灰褐色至深灰色,有深色放射狀條紋。同樣具有菌環和菌托。
毒性:與致命鵝膏相似,含劇毒鵝膏毒肽,毒性極強,致死率高。是重慶最常見、最危險的毒蘑菇之一。
03、亞稀褶紅菇(火炭菌)—偽裝高手
外形:菌蓋紅褐色至灰褐色,菌褶白色至黃白色,受傷后變紅(非立即變紅,區別于可食用的稀褶紅菇)。沒有菌環和菌托。
毒性:含劇毒的環丙-2-烯羧酸。中毒潛伏期短(1小時左右),癥狀為劇烈嘔吐、腹瀉、肌肉疼痛、醬油色尿(橫紋肌溶解),可迅速導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
04、大青褶傘—公園草坪常客
外形:菌蓋白色至淡褐色,菌褶幼時白色,成熟后變為獨特的青綠色或灰綠色。菌柄粗壯,有膜質菌環。
毒性:主要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劇烈嘔吐、腹瀉、腹痛),潛伏期短(0.5—6小時)。雖致死率相對較低,但脫水、電解質紊亂可能對兒童、老人造成危險。
05、絲蓋傘類(如黃絲蓋傘)
外形:菌蓋常呈錐形或鐘形,表面有絲狀纖維或鱗片。菌褶黃色至黃褐色。
毒性:含神經精神型毒素(如毒蠅堿)。中毒后除腸胃癥狀外,還可能出現流涎、流淚、出汗、瞳孔縮小、幻覺、煩躁不安等神經癥狀。
致命誤區:這些辨別方法通通不靠譜
1.“顏色樸素就安全”?劇毒的白毒傘、灰花紋鵝膏菌(致命鵝膏)顏色低調樸素,卻毒性極強。
2.“蟲吃鳥啄就無毒”?許多劇毒蘑菇,蟲子或鳥類吃了并無大礙,但對人類卻是致命的。
3.“銀器大蒜不變黑就沒事”?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毒蘑菇毒素種類繁多,不會都與銀器、大蒜發生反應。
4.“高溫烹煮能去毒”?鵝膏菌的劇毒肽極其穩定,煎、炒、煮、炸甚至曬干都無法破壞其毒性!
圖源:Pixabay
誤食毒蘑菇后如何自救
1.及時就醫 撥打120呼叫救護車,將中毒者送到醫院檢查,準確告知醫生吃了野生蘑菇及進食時間。
2.立即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盡快催吐,先服用大量溫鹽水,然后刺激咽部,把毒蘑菇吐出來;若中毒者已昏迷或懷孕,禁止催吐!
3.保留樣品 最好將食用的蘑菇拍照并保留剩余樣品,以便專業人員鑒定蘑菇種類,確定有效的治療措施和判斷預后。
4.勿信偏方 不要自行服用所謂的“解毒藥”或民間偏方,以免延誤治療或加重病情。
野菇味雖鮮,生命價更高。面對山林間的“致命誘惑”,一次僥幸的嘗試可能換來無法挽回的悲劇。唯一避免中毒的途徑就是:不采、不買、不食!守護舌尖安全,從拒絕第一口未知開始。
參考文獻:
[1]葉傳增.吃菌季到了,如何吃得開心又放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06-13(009).DOI:10.28656/n.cnki.nrmrh.2025.003123.
[2]汪長珍.預防毒蘑菇中毒,這些事你該知道[J].人人健康,2024,(31):52.
供稿單位: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者:陳銀鳳 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主管醫師
審核專家:申黃承 忠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醫師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