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維宏,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和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時代的天空。西南聯大,這所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綜合性大學,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和堅韌的民族精神,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而從西南聯大走出的王式中先生,更是以其一生的奮斗和探索,詮釋了西南聯大人的信念,成為了北大人的使命,而賦予了深刻內涵與時代升華。

一、西南聯大的烽火歲月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火蔓延至中華大地。為了保存教育和科研的火種,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師生,歷經艱難險阻,從長沙輾轉遷至昆明,組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所誕生于戰火,成長于困境的學府,成為戰時中國學術的“民主堡壘”。

西南聯大雖然存在時間短暫,前后僅8年零11個月,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棟梁之材。這些人才在各自的領域中發光發熱,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進步傾注智慧。西南聯大不僅守護了抗戰時期的科研薪火,更以其“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建民主堡壘之稱號”的精神風骨,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

聯大師生在困頓中堅守學術自由、執著科學研究,既在學術領域創下卓越成就,更在精神層面彰顯了堅韌不拔的民族氣節。這里走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也孕育了大批新中國"兩彈一星"研究的核心物理學家。西南聯大精神,已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精神標桿,持續激勵著后世學者在探索之路上勇毅前行。

二、王式中的傳奇人生

作為西南聯大學生中的一員——王式中。王式中先生1920年生于江蘇東臺的書香世家,父親王伋創辦的"厚生紗廠"與"厚生機米廠",雖因1932年父親離世而歷經波折,卻為家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先后就讀于江蘇東臺縣立中學、長沙明德中學、常州中學,最終從江蘇省立第一臨時高級中學畢業。

高中畢業后,王式中以優異成績考取遷至重慶的中央大學物理系。在從上海和河內赴校途中,經停昆明時,茅草屋中西南聯大同鄉學子的意氣風發深深感染了他。經聯大理學院同意,他毅然留下,于1940年秋季轉入聯大物理系深造。
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王式中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加盟軍翻譯官培訓,成為一名中尉軍銜的翻譯官,投身抗戰前線,成為聯大"八百從軍"學子中的一員。王式中的名字也雕刻在了北大西校門內為這些學子豎立的紀念碑上。他先后參與中原河南戰役與湖南衡陽戰役,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抗戰勝利后,王式中拒絕參與內戰,退出空軍英文翻譯室。1946年,他輾轉至中航公司貴陽站、南京站,由此開啟長達43年的氣象生涯。1950年,他任職南京氣象臺,憑借扎實的物理功底與對氣象學的熱忱,與同事共同繪制出南京氣象臺首幅地面天氣圖,成功開展探空業務,為華東地區天氣預報事業筑牢根基。

在氣象預報領域,王式中始終秉持探索創新精神,提出"天氣周期"和"上拽力"等重要概念。這些研究不僅破解了當時氣象預報的諸多難題,更為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了全新思路與方法。1981年,61歲的王式中肩負重任,擔任江蘇省氣象局總工程師,繼續為氣象事業奉獻智慧。

三、從西南聯大到北大的信念傳承

1946年,西南聯大完成歷史使命,三校復員北返,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在原址復校。王式中雖未直接就讀北京大學,但他的學術精神與對科學的執著追求,與西南聯大精神一脈相承。這種精神在歲月流轉中,深深影響著北大師生。或許正因如此,他始終將西南聯大時期周培源教授講授的《理論力學》課本珍藏于心,歷經抗戰烽火與下放歲月,最終贈予北京大學,仿佛以此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作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一員,錢維宏與王式中先生有著深厚的師生情誼。王式中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對錢維宏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在氣象學領域的研究,既繼承了王式中的學術傳統,又在此基礎上開拓創新,將氣象學與物理學、理論力學等多學科深度融合,提出"大氣變量物理分解的擾動法"和"正交碰撞理論"等創新理論[1,2,3],為氣象學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兩人的緣分始于1983年,作為錢維宏本科論文導師的彭永清教授也參加了第二屆亞洲流體力學國際會議,于是有機會向作“上拽力”報告的王式中介紹了東臺氣象站的錢維宏。1984年,已是江蘇省氣象局總工程師的王式中,特意借調錢維宏到南京研究上拽力,還從省科技廳申請經費為其購置電腦。在王式中的悉心指導下,錢維宏逐步走向科研道路,后考取蘭州大學博士,又進入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并留地球物理系任教,研究領域從全球季風與氣候變化不斷拓展至極端天氣研究。

四、使命的延續與創新

王式中先生一生致力于科學研究,即便1989年退休后,他仍在27年間孜孜不倦地鉆研上拽力在自然界的形成機理及應用。他的研究涉及大氣運動的原動力、真空中光速不變的機理、宇宙膨脹的解釋等多個領域,展現了他對科學的深刻理解和無盡追求。

作為弟子,錢維宏繼承了王式中的學術精神,從氣象學領域逐步拓展至理論物理學,嘗試用正交碰撞理論重新詮釋從牛頓到愛因斯坦的經典理論,為自然科學發展注入新活力。2025年,錢維宏偶然在北大校史館看到王式中的名字與熟悉的字跡——這位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生,不僅是"八百抗戰參軍勇士"之一,其四十年代手刻的《理論力學》油印教材亦陳列于此。那一刻,錢維宏豁然開朗:近十余年對擾動氣流碰撞切應力的研究,正是完成了王式中40年前交付的上拽力研究使命,困擾已久的概念命名難題也迎刃而解。同年,錢維宏發表論文,用正交碰撞理論提出天文領域的膨脹力和氣象領域的上拽力數學物理表達[4],為這場跨越半世紀的學術接力畫上圓滿句號。

氣象學以物理學為理論根基,大氣是天然的自然環境實驗室。王式中從物理學視角提出上拽力概念,認為冰雹和降水粒子的形成與氣流垂直加速度有關,而非傳統氣象學上的氣流垂直速度,這一見解與李四光先生提出的造山運動地應力概念異曲同工,為相關領域研究開辟了新視野。在王式中學術思想的影響下,錢維宏持續探索,將研究從氣象學延伸至行星地球動力學和高能物理學等領域,發表多篇創新論文。


五、結語

王式中先生的一生,是西南聯大精神的生動寫照。他以堅定信念與不懈奮斗,在氣象學研究領域成就卓越。作為其弟子,錢維宏傳承師者的學術精神,不斷探索創新,將氣象學與物理學深度融合,為自然科學發展開拓新境。最近擾動變量計算的上拽力終于在中央氣象臺天氣綜合分析平臺上亮相,故以此文紀念王式中先生,也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從西南聯大到北京大學,從抗戰時期的艱苦卓絕到新時代的科研前沿,這份追求真理、勇毅前行的精神始終如一,激勵著每位學者在各自領域探索創新、砥礪前行。正如王式中先生所言:"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使命"。終于,探索上拽力的使命有了著落。
西南聯大人的信念與北大人的使命,奏響了一曲跨越時空的精神交響。它不僅激勵著學者在學術之路上永不止步,更鼓舞著每個中國人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造福全人類。這份精神如永不熄滅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讓我們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精神將永遠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 Qian WH (2017) Temporal Climatology and Anomalous Weather Analysis.Springer Atmospheric Sciences, 687 pp.
[2] Qian WH, Du J, Ai Y (2021) A review: Anomaly-based versus full-field-based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Bull Am Meteorol Soc 102 (4): E849–E870.
[3] Qian W, Du J, Leung JC, Li WJ, Wu FF, Zhang BL (2023) Why are severe weather and anomalous climate event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thogonal convergence of airflows?Wea Clim Extremes. https://doi.org/10.1016/j.wace.2023.100633.
[4] Qian WH (2025) Expanding force in astronomy and updraft force in meteorology. J Mod Phys 16:267-285.

來源: 錢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