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成為關鍵議題。制造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亦產生了廢水、廢電池、生活垃圾等副產品,對環境造成一定壓力。當前,一場綠色轉型正在展開,中國企業正不斷通過創新技術實現變“廢”為寶。今天,跟隨記者一起探訪生活能源的“重生”之路。

能源重生:廢水處理的循環法寶

工業廢水曾是生態的“腐蝕劑”和“窒息者”,如今卻成為資源循環利用的“法寶”。保利中輕下屬中國海誠(以下簡稱“中國海誠”)副總裁柳煒介紹,公司開發的高濃高鹽廢水蒸發結晶技術,不僅能夠處理廢水,還能回收其中的鋰、鈷、鎳等珍貴金屬。這些金屬在新能源電池中應用廣泛,通過技術手段,廢水中的氨氮也可以被高效回收,轉化為優質化工原料或氮肥,同時還可以副產氯化鈉、硫酸鈉等無機鹽。

能源循環:退役電池的“鋰”想之旅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動力電池的退役潮也接踵而至。2023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總量已超58萬噸。這些退役電池并非廢物,而是珍貴的“寶藏”。中國海誠新能源新材料行業技術負責人朱利民表示,公司在電池回收領域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從電池拆解到有價金屬提取,實現了閉環體系。三元材料電池中的鎳、鈷、錳回收率可達98%以上,鋰的回收率也能達到93%以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通過先進技術,退役電池中的金屬可以重新回到生產前端,成為新電池的起點,大幅降低了原生礦產開采的能耗與污染。

廣西華友資源再生磷酸鐵鋰回收項目。受訪方供圖

能源喚醒:城市垃圾的資源轉型

城市生活垃圾曾被視為生態的困局,如今卻成為清潔能源的源泉。中國海誠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技術負責人行志輝介紹,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將生活垃圾轉化為電能,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目前,全國投產的垃圾發電項目已超1000座,其中由中國海誠參與設計、咨詢及總包的項目達400余座,市場占有率約40%。這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不僅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處理,還為城市提供了清潔能源。

長沙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BIM模型渲染圖。受訪方供圖

能源智控:數據賦能的優化探索

節能減排始于“看見”,物聯網、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技術為能源管理提供了“敏銳神經”。中國海誠智能制造事業部技術研發總監朱劍青表示,智能化的曝氣系統通過視覺識別、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實現了精準的曝氣控制,相比傳統方式可節能5%到10%。通過數據協同,柔性加工企業能夠更好地管理運營過程中的能源損失,實現能源供給的精準調度,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綠色發展。

從“變廢為寶”的資源重生,到“數據賦能”的精益制造,這是一條用科技鋪就的綠色之路。未來,隨著更多創新技術的應用,生活將更加綠色、低碳、美好。

審核:熱電、節能行業專家 張中

來源: 人民網科普-見證科技之路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