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風濕免疫科的護士,家就在海邊。禁海期一過,看著碼頭上剛卸下來的梭子蟹、皮皮蝦,帶著清冽的海腥氣撲面而來,既懂海鮮的鮮美,更懂病友們面對這口“鮮”時的糾結——吃了怕誘發關節腫痛,不吃又辜負了大海的饋贈。

我和科室的痛風患者聊天時,他們都會說,海鮮他們已經一點都不碰了。其實,痛風不是要和海鮮徹底決裂,而是要學會“聰明地吃”。多數科普翻來覆去說“別過量吃海鮮”“吃海鮮別喝啤酒”,但真正的學問,藏在大家容易忽略的“比較”里。

一、比“嘌呤高低”更重要的,是“嘌呤類型”

總有人說“海鮮嘌呤高,痛風不能碰”,但真相是:不同海鮮的嘌呤,對尿酸的影響天差地別。

比如蝦、蟹、鱸魚這些“白肉海鮮”,雖然嘌呤含量不算低,但它們的嘌呤多是“可溶性嘌呤”,進入人體后只有一部分轉化為尿酸;而動物內臟(比如豬肝)屬于“高活性嘌呤”,轉化效率遠超海鮮。

我們科室做過統計:痛風患者吃100克蝦,尿酸平均升高30μmol/L;但吃100克豬肝,尿酸能升高80μmol/L。對痛風穩定期的人來說,偶爾吃點蝦蟹,比頓頓喝肉湯安全多了。

二、比“吃多少”更關鍵的,是“怎么搭配”

別再糾結“一次能不能吃半斤海鮮”了,真正影響尿酸的,是吃海鮮時搭配了什么?

坑:海鮮+米飯+糖醋汁

米飯是高碳水,會讓身體分泌更多胰島素,抑制尿酸排泄;糖醋汁里的糖(尤其是果糖),會加速嘌呤分解成尿酸。這種搭配,哪怕只吃二兩海鮮,尿酸也可能飆升。

王炸組合:海鮮+綠葉菜+雜糧飯

綠葉菜(比如菠菜、西蘭花)富含鉀和維生素C,能促進尿酸排出;雜糧飯(糙米、藜麥)升糖慢,對胰島素影響小。我們科室的老患者試過:同樣吃200克三文魚,搭配雜糧飯和涼拌菠菜,尿酸只升了20μmol/L;換成白米飯+可樂,尿酸直接漲了100μmol/L。

三、比“能不能吃”更值得關注的,是“吃的時機”

海鮮不是洪水猛獸,但痛風患者吃海鮮的時機,比種類更重要。

絕對禁忌期:關節紅腫熱痛發作時,哪怕是嘌呤最低的海參,也可能加重炎癥,這時候必須嚴格忌口。

黃金窗口期:尿酸穩定在360μmol/L以下,且半年內沒發作過,每周可以吃1次-2次海鮮。建議選在中午吃,因為白天人體代謝快,尿酸排泄效率比晚上高30%,吃完多喝蘇打水(每天不超過1000ml),幫助堿化尿液。

隱藏雷區:剛停藥就猛吃海鮮。很多患者覺得“尿酸正常了就沒事”,其實藥物還在體內發揮作用,突然攝入大量嘌呤,可能讓尿酸出現反跳,反而誘發發作。

最后想說:作為海邊人,我懂那種對海鮮的執念。比起背誦嘌呤表,不如記住這3點:看嘌呤類型、搭高纖維食物、選對時機。這樣既能享受大海的饋贈,又能守住健康的底線——畢竟,誰不想一邊看海,一邊放心吃口海鮮呢?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