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軍先生著作《健康微言》,品讀之下,知皆來自其知識碎屑的積累,是數十年刻刻留心采擷的保健知識精華匯成。
梁啟超曾見一清代名學者的著作手稿,皆為紙條粘貼拼綴而成,此多年讀書思考之精華,不斷刪改,調換,排比目次,終成杰構。
顧炎武《日知錄》,也是積久才采得一條,多年顛撲不破,才成文固定下來。
《健康微言》中養生保健知識的零珠碎玉,需要極有毅力的銖積寸累、日就月將,始克有成。且需極有匠心的勾稽排比,將千頭萬緒、凌亂紛雜的知識點,精心的串珠綴玉,才能成為一件統一、華美的金縷衣。
萬軍軍先生早年學中醫出身,卻也因為工作需要在特定年代學習了西醫。我以前習見和這方向相反的是“西醫學習中醫”,南昌的醫學界還編寫有這種活動的教學小冊子,至今藏書淘書時尚能遇到孑遺。
明清數百年間東、西方文明的碰撞,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演進;西醫學中醫、中醫學西醫,這是東、西方醫學思維方式的碰撞,是對物質和疾病的不同認識的互相審視。
萬軍軍書中能感受到這種開闊的心胸,他的書中并不全是中醫的名物,而對疾病、身體的解釋有大量的西醫的物質名詞,而且有些解釋別開生面,用中醫不能解釋透徹,西醫卻能令人豁然明白。如多曬太陽以補陽氣,以中醫解釋則充滿玄學,而萬先生以光中紫外、紅外對身體的影響來作喻,則今人瞬間即理解。
人之壽命上限多少,書中有幾種解釋,一是傳統中醫的《黃帝內經》言“度天年乃去”,即以一百二十歲為上限;另三種乃西方知識體系的觀察法:以細胞分裂次數、周期算;以哺乳動物之性成熟期以及生長期與生命長短比來算。認為人之壽命,高可至一百三十余歲或一百七十余歲。
今天尚有擅長AI之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以人工智能解析DNA蛋白分子構成,億種結構秘密,皆批亂解紛,迎刃而析,十數倍、百倍速度研發新藥,稱沒有治不好的病,則人之歲數,更破前三種制約。
即使無近日所出現之AI研法,前三種中,以中國中醫天年說,即無法解釋印度尼西亞之活到一百四十余歲而不愿活之老者的笑話事例,因其已經過了天年120歲的天花板,即中醫框架已框不住這種,理論知識體系即有缺陷。而萬軍軍書卻能在兼顧中、西的情況下,將其納入全書知識體系下進行解釋。
中國醫生并不盲目排外,中醫系統內也有關注西學、吸收新知的良好傳統,清末民國醫學家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即早期代表,萬軍軍先生自序也揭明了自己這種態度,書中有很多問題確實是以西醫理路解釋。
然萬軍軍先生并不背離中醫經典,談起醫理、養生訣亦援引《內經》條文,孟詵《食療本草》等,四季養生法及食物的五色、五味、五行、五臟搭配理論,當然更是不離中醫經典。
萬先生世家南昌城南,為塄上萬家,族中代出杏林人物,其曾祖父即在進賢門外鐵樹坡懸壺濟世。中國古言“將不三世”,帶兵打仗,一將成名萬古枯,到了三代,怨氣所積,是大兇的事。王翦后人王離,以此慨嘆。即武圣關羽,亦未逃反噬。而對于中醫,中國卻古言“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以一代為醫,經驗的積累,治療的效驗,還差著歷史的反復證明,三代則足以獲更加信賴,這里面有著技法的傳承,萬軍軍先生是世醫了。
近百年西方文化進入南昌,依然是循著利瑪竇的中國方略,以辦西醫醫院方式進入南昌城,以客觀療效取信于民,逐漸推廣其文化價值體系。故南昌舊城北德勝門外的美以美會為背景的江西人民醫院的前身,城南進賢門外的法國圣類思醫院,逐漸憑借醫術融進南昌人的生活,改變了這座城市的醫療方式,也逐漸改造并形成這座城市東和西、新與舊交融的性格。
萬先生的祖上在城區開醫館,很快就開辟了確實有效的接種牛痘防治天花業務,可以看到一個傳統醫人對新知的悅納和接受。萬軍軍此作中的中西交融兼收并蓄,也可以認為是其家族思想的又一個印證。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這個民族并不頑固守舊,而是在歷史的大勢中追逐新知,擁抱新知,與時代前進的步伐同頻,保有不斷前進的活力,并且世代不斷創造新知,中西會通,期臻大同。
孔子刪《春秋》,極重微妙寫法,下筆如山重,論是非,定邪正,歷代稱微言中乃有大義。
艾睿祺作篆書“微言大義”
萬軍軍先生著“微言”,了解其家世,乃可深體味出這濟世救人、繼故融新的大義;《健康微言》中密集的健康知識點,要細細體味,并且真正落實于身,“微言”中其實也會有大益。
2025年7月29日應宗強於青山湖西中大觀天廬藏書樓
來源: 科普C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