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天的出門

很多人撐傘、穿防曬衣、戴口罩

齊上陣

但卻從不戴太陽鏡

結果玩了一天

回到家,眼睛突然又紅又痛

還伴隨著流淚、腫脹、畏光

有異物感和視線模糊等癥狀

那么這很可能是眼睛被曬傷了

2018年,美國女演員貝茜·菲利普斯(Busy Philipps)在完成了一天的雜志拍攝工作后,吃完晚飯后眼睛突然就看不清東西了。

“我睜不開眼睛,感覺就像有玻璃碎片。”

本來她打算晚上先早點睡,明天一早就去看醫生,但眼睛實在是太難受了。當她躺下并試著閉上眼睛休息,仍會覺得眼睛里好像有玻璃碎片,半夜實在是受不了,趕緊去醫院看急診。

經過檢查,她確診了電光性眼炎。

**是什么讓眼睛被曬傷?**每到夏天,陽光中的紫外線,又稱UV射線,強度會達到全年最高。這波“陽光特惠”不僅能讓皮膚“黑化”,還會給眼睛來個“免費SPA”。若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眼睛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紫外線依照波長共有三種類型:長波紫外線(UVA,波長為320-400nm)、中波紫外線(UVB,波長為280-320nm)和短波紫外線(UVC,波長為200-280nm)。


圖源:上海發布

到達地表的紫外線,約95%為UVA,5%為UVB,UVC幾乎被臭氧層完全吸收。

紫外線會導致哪些眼部疾病?
圖源:上海發布

●即時暴擊

電光性眼炎

又稱紫外線角膜炎,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因為暴露于紫外線導致角膜和結膜發生炎癥的眼病。本質上,這是眼球表面曬傷了。暴露在紫外線下的時間越長,癥狀可能越嚴重。

這種眼病大多是急性的,即在短時間內暴露于較高水平的紫外線后出現不適。癥狀除了文章開頭提及的那些,患者還可能會感到頭疼,眼瞼抽動,罕見情況下還會暫時變盲。好在電光性眼炎的癥狀通常會在幾小時或幾天內自行消退

另外,滑雪者因為冰雪反射的紫外線會得“雪盲癥”,也是電光性眼炎。

翼狀胬肉

這是一種眼結膜**受紫外線刺激后的異常增生,**就像眼睛上長了一塊像翅膀一樣的肉狀物,當它長到黑眼珠中央,人就看不見了。紫外線越強,翼狀胬肉的發病率越高。

●慢性傷害

白內障

人眼遭受UVA和UVB長期照射,可**發生晶狀體蛋白變性、混濁,形成白內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長期戶外工作者的白內障發病率比室內工作人群高20%-30%。特別是后囊下型白內障發生與紫外線暴露關系密切。

老年性黃斑變性

UVA可穿透人眼晶狀體到達視網膜,**誘發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氧化損傷,****促進玻璃膜疣形成,**增加患上老年性黃斑變性疾病風險。

如何有效保護眼睛?要想阻止“暫時的不適”變成“嚴重的、永久性的視力喪失”,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保護眼睛,在一天紫外線比較強的時段(例如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盡可能地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保護眼睛最簡單的方法是戴帽子和具有紫外線防護功能的太陽鏡。

太陽鏡的顏色深淺≠紫外線阻擋能力,鏡片是否添加了足量UV吸收劑才會影響UV透過率。深色鏡片會降低可見光亮度,導致瞳孔自然放大,還會讓更多紫外線進入眼球。我們選用太陽鏡的核心在于“認證+合適材質”。

選用太陽鏡“小貼士 ”

1、必看認證標識

鏡片內側必須標注“UV400”或“100% UV Protection”,代表可阻擋400nm以下全波段紫外線。

警惕“防紫外線”“偏光”等模糊表述,部分劣質產品僅阻擋UVB,不防UVA。

2、材質與性能平衡

●玻璃鏡片:重量重、耐磨、易碎、高折射率;

●樹脂鏡片:重量輕、不耐磨、抗沖擊、中高折射率,建議選擇加硬涂層以防刮花;

●聚碳酸酯鏡片:重量最輕、不耐磨、抗沖擊性最強、透光率略低、中高折射率,適合運動時使用。

3、使用“三不要”

●不要用酒精擦拭鏡片,可能溶解UV吸收劑涂層,建議使用中性清潔劑+微纖維布進行清潔。

●不要將太陽鏡放在車內前擋風玻璃處,高溫(>60℃)會加速鏡片材質老化,導致UV防護效能下降。

●不要繼續使用刮花的鏡片,實驗顯示:直徑1mm的刮痕會導致該區域UV透過率增加20%。

來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