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抽了這么多管血,人都要被你抽貧血了!”

“我這血壓老是這么低,是不是貧血很嚴重啊?”

“貧血了?趕緊多吃紅棗、阿膠補補準沒錯!”

作為護士,我常常聽到這些來自患者和家屬的疑問。這些說法雖然流傳廣泛,卻藏著不少對貧血的誤解。在8月18日中國貧血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糾正誤區,正確認識貧血。

誤區一:“血抽那么多,人都被你抽貧血了!”

事實:常規的血液檢查,哪怕是每根管子都抽滿,1管也就5毫升,5管-6管血的總量通常也就20毫升-30毫升。一個健康成年人的總血量在4000毫升-5000毫升。這點血量對于身體來說微不足道,健康骨髓會迅速造血補充,絕不可能導致貧血。

關鍵點:貧血是人體的血液中紅細胞數量不足或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導致不能運輸足夠氧至組織的一種狀態。抽血檢查只是取“樣本”,不是“病因”。

護士小貼士:

抽血前放松心情,避免過度緊張。抽血后按壓好針眼保持3分鐘-5分鐘,避免揉搓,防止皮下淤青或再出血。這樣的出血才是浪費。常規檢查的抽血量,對身體絕無負擔。

誤區二:“我血壓那么低,是不是貧血啊?”

事實:低血壓和貧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雖然部分癥狀可能相似,如頭暈、乏力等,但本質是不同的。低血壓指的是血管內的壓力過低(收縮壓<90mmHg或舒張壓<60mmHg),可能由大出血、脫水、心臟問題、藥物、突然體位改變等引起,問題在“壓力”不足;而貧血是指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是由紅細胞或血紅蛋白不足引起的,問題在“攜氧能力”不足。

關鍵點:血壓低不等于貧血,貧血患者血壓也可能正常。確診貧血需要依賴血常規檢查,主要看血紅蛋白Hb指標,一般認為,在我們平原地區,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就可診斷為貧血。

護士小貼士:

頭暈、乏力千萬不能自己診斷!血壓和血紅蛋白水平是兩個獨立指標,都需要專業檢測。醫生會結合癥狀、血壓測量和血常規等檢查結果來綜合判斷病因。

誤區三:“貧血要多吃紅棗、阿膠補補!”

事實:紅棗、阿膠等傳統補品對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效果有限。它們鐵含量并不高,100克干紅棗含鐵2毫克-3毫克,100克阿膠的鐵含量3毫克-5毫克,且都是非血紅素鐵。

關鍵點:食物中的鐵主要分為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血紅素鐵主要來源于動物性食物,如動物肝臟(豬肝、雞肝)、動物血(鴨血、豬血)、紅肉(牛肉、羊肉)、海鮮類(蛤蜊、沙丁魚)等吸收率高達15%-35%。非血紅素鐵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菠菜、西蘭花)、豆類及豆制品(紅豆、豆腐)、堅果與種子(芝麻、腰果)、全谷物(糙米、燕麥)等吸收率僅僅3%-5%,且容易受其他膳食影響。維生素C(新鮮蔬果如橙子、獼猴桃、青椒)能將非血紅素鐵的吸收率提高2倍-3倍。而濃茶、咖啡、牛奶則會抑制鐵吸收,需間隔1小時-2小時食用。

護士小貼士:

貧血的類型多種多樣,如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病因各異。盲目食補可能延誤病情。務必先就醫查明貧血類型和原因,遵醫囑治療,食補僅作為輔助手段。

小結一下:

1. 別怕驗血:常規抽血檢查可以幫助診斷貧血,并不會導致貧血。

2. 分清“壓”和“貧”:頭暈乏力別簡單歸因,血壓計和血常規結果說了算。

3. 科學“補血”:缺鐵性貧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補鐵治療,要遵醫囑足量足療程的補充鐵劑。食補則是輔助手段,動物肝臟、紅肉、血制品吸收率高,紅棗、阿膠更多是心理安慰,需搭配維生素C效果更佳。

4. 先診斷,再行動:當你出現面色蒼白、乏力、易疲勞、頭暈、心悸、氣促、耳鳴等癥狀或體檢發現血紅蛋白低,務必及時就醫,明確貧血類型和原因,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

血液是生命的河流,貧血則是河床的警訊。它不是抽幾管血或吃幾顆棗的結果,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每一次血常規檢查,都是我們讀懂身體密碼的機會;每一次科學補血,都是對生命河流的精心疏浚。

□樂清市人民醫院血液化療科副主任護師趙潔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