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一聽到胃腸鏡就犯怵:“一根管子捅進去,不得把腸胃捅壞了?”甚至有說法稱“做了會大傷元氣”。
胃腸鏡是來“幫忙”還是“添亂”的?
簡單說,胃鏡從嘴進,腸鏡從肛門進,兄弟倆是消化道的“偵察兵”——能直接肅清食管、胃、腸子里的炎癥、息肉,發現可疑的還能當場夾點組織化驗(就是活檢),甚至直接切除小息肉,避免開腹大手術。
它的核心價值,說“救命”一點也不吹牛:腸鏡切息肉是防結腸癌最有效的辦法,胃鏡篩查能讓胃癌死亡率大幅下降。在消化道疾病診斷上,它是公認的“金標準”,比CT、B超這些“隔靴搔癢”的檢查靠譜多了。
風險確實有,但真沒那么嚇人。任何侵入性操作都有風險,但胃腸鏡的風險低到可以放寬心:
1.出血:最常見的是輕微滲血,大多能自己好;嚴重到需要處理的,腸鏡約0.1%,胃鏡更少。
2.穿孔:診斷性檢查時,胃鏡穿孔概率<0.01%,腸鏡0.01%~0.1%;就算切息肉,風險也<1%。
3.感染:正規醫院嚴格消毒,發生率<0.01%,比中彩票還難。
4. 無痛麻醉:少數人會血壓波動(1%~2%),嚴重呼吸問題僅0.1%,術前會評估,不用瞎擔心。
這些“傷害”的謠言,全是誤會!
有人說“會刮薄腸壁”?消化道黏膜修復力超強,檢查時的輕微摩擦或取活檢(只取表層),根本傷不到“根基”。
還有“大能”說“會傷元氣”?檢查后有點疲乏,多半是清腸餓的,加之麻藥還沒醒透,適當休息一下就能滿血復活了。
也有人說“會引發其他病”?正規操作下,器械都是經過正規消毒,比你家碗筷嚴格得多,跟肝腎、神經半毛錢“血緣關系”都沒有。
想更安全?牢記這6招:
1. 選正規醫院:醫生經驗、消毒流程,比啥都重要。
2. 坦白病史:吃啥藥、有啥病,別瞞著,醫生好調整方案。
3. 乖乖準備:腸鏡清腸要徹底(拉肚子到清水樣),胃鏡空腹6小時以上,別偷懶。
4. 麻醉評估:做無痛的,讓麻醉師評估下心肺,別硬扛。
5. 術中配合:醫生讓吸氣就吸氣,讓放松就放松,別較勁。
6. 術后留意:腹痛劇烈、便血多、發燒,趕緊去醫院,別拖延。
說到底,胃腸鏡就像給消化道做"體檢+小手術",風險是芝麻,獲益是大西瓜。該做的人(比如有消化道不適、到了篩查年齡)別因為怕“傷身體”被耽誤,錯過早期發現,這才是真的虧大了。
來源: 溫州市護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