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麓,煤海深處,沉睡礦山正蘇醒。從黑色能源到低碳、智能、可持續發展,一場傳統煤企的綠色轉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今天,跟隨記者一起探尋老牌煤企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答好“雙碳”題。
鈉電破局:新能源技術的崛起
鈉離子電池技術的突破成為這場綠色轉型的關鍵。華陽集團產業技術研究總院院長王可琛介紹,鈉離子電池通過鈉離子實現充放電,其工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相似,但具有顯著優勢。鈉資源儲量豐富,無需像鋰資源那樣大量依賴進口。且鈉離子電池在低溫條件下表現出色,即使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端環境下,仍能穩定運行,容量保持率可達92%以上。此外,鈉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來源于生物質資源,生產過程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或硫化物,回收環節也無重金屬污染,真正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綠色閉環。
鈉離子電池生產車間。受訪方供圖
鈉離子電池煤礦應急電源示范站。受訪方供圖
舊窯新生:傳統設備的升級
在電石生產中,傳統轉筒烘干窯逐漸被立式烘干窯所取代。華陽集團鈣基新材料公司生產技術部部長肖志敏表示,立式烘干窯采用蠕動下料的方式,新增粉末率大幅降低,僅為1%-3%,實際生產中一般控制在2%以內。與傳統烘干窯相比,立式烘干窯風量大、溫度低,能夠大幅降低烘干過程中蘭炭自燃的風險,有效提升了生產安全性。此外,立式烘干窯不僅減少了揚塵和爆裂現象,還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和煙氣回流等創新技術,實現了從石灰尾氣余熱回收到尾氣余熱利用,再到烘干固廢回收處理的全流程閉環,提升了能源效率,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立式烘干窯裝置。受訪方供圖
智礦生春:智慧礦山的建設
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傳統煤礦煥發出新的生機。在華陽一礦的智能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通過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對井下采煤機的遠程操控和設備狀態的實時監測。
煤礦職工在地面“太空艙”操作智能化遠程采煤控制系統。受訪方供圖
井下5G網絡的建設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提供了支撐,實現了原煤從開采到洗選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和遠程精準控制。華陽一礦機電工區智能化組見習技術員付杰向記者介紹,智能化開采太空艙可以實時監控井下的生產設備,采集設備數據并進行分析,提前識別風險,保障礦山生產的安全性。
矸山點翠:生態修復的成果
曾經是煤炭開采廢棄物堆積的矸石山,如今也實現了由“廢”到“綠”的轉變。華陽運輸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寧強介紹道,通過分層碾壓、黃土覆蓋、植被恢復等技術,公司成功治理了12座矸石山,無害化處置新矸石超5000萬噸,治理面積逾3000畝。治理后的矸石山壓實度超過85%,坡面坡度小于等于1:2.5,植物覆蓋率達到75%,形成了多元化的植物群落,吸引了生物棲息,土壤肥力與微生物活性顯著恢復。
企業應用“溫控法”技術進行煤礦矸山治理。受訪方供圖
這場老牌煤企的綠色轉型,不僅為傳統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展現了中國在“雙碳”目標下的創新與擔當。未來,隨著更多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綠色與智慧的交融將為更多行業帶來變革,推動中國制造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審核:
郭潤壽 煤礦機電領域專家
邢超 環境保護領域專家
高君 礦山機電領域專家
肖志敏 電石工藝生產領域專家
來源: 人民網科普-見證科技之路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