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多地開啟“炙烤模式”,氣溫屢屢突破極值。在這樣的酷熱天氣里,熱衰竭等高溫相關疾病的風險也在急劇攀升。了解熱衰竭相關知識,已成為每個人夏日生活中的必備技能。
一、熱衰竭是什么?
熱衰竭屬于重癥中暑的一種類型,在高溫環境下,人體大量出汗導致失水、失鈉,血容量不足,進而引起周圍循環衰竭 。簡單來說,就是身體在高溫的“攻擊”下,水分和鹽分大量流失,血液循環出了問題,無法正常為身體各器官提供養分和氧氣。熱衰竭起病較急,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成為更嚴重的中暑,甚至危及生命。但如果能及時處理,一般在30分鐘到數小時內即可恢復。
二、為什么會發生熱衰竭?
(一)環境因素
長時間處于高溫(一般指室溫超過35℃)、高濕(濕度>60%)且無風的環境中,人體出汗后汗液難以蒸發,熱量無法有效散發,就容易引發熱衰竭。比如在夏季悶熱的室內,或者在戶外高溫作業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如建筑工地、農田等。
(二)身體因素
1. 水分和鹽分補充不足:大量出汗后,若沒有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身體就會陷入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困境,增加熱衰竭的發病風險。比如在劇烈運動或長時間勞作后,只喝大量的純水,而忽略了鹽分的補充。
2. 個體差異: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他們的身體對高溫的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較弱,更易受到熱衰竭的威脅。另外,一些正在服用影響汗腺分泌藥物(如阿托品等抗膽堿能藥物)的人,也可能因藥物影響身體散熱而發病。
三、熱衰竭有哪些癥狀?
熱衰竭的癥狀表現多樣,最初可能只是一些輕微的不適,容易被忽視,但隨著病情發展,會逐漸加重。
1. 全身癥狀: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疲倦,仿佛身體被抽干了力氣;還會出現頭暈、頭痛,仿佛頭部被重物壓迫,昏昏沉沉,注意力難以集中。
2. 循環系統癥狀:面色變得蒼白,失去了往日的紅潤;出冷汗,皮膚摸起來濕冷;脈搏細弱或緩慢,就像一根快要斷掉的琴弦,跳動無力;血壓也會偏低,導致身體各器官供血不足。嚴重時,可能會出現暈厥,突然失去意識,摔倒在地。
3. 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也是常見癥狀,腸胃仿佛在翻江倒海,吃進去的東西無法正常消化,甚至喝水都會引發嘔吐。
4. 神經系統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手、足抽搐,肌肉不受控制地收縮,這是由于電解質紊亂影響了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四、熱衰竭該如何急救和治療?
一旦發現有人出現熱衰竭癥狀,時間就是生命,必須立刻采取行動。
1. 現場急救
- 轉移患者:迅速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良好的地方,如室內空調房、樹蔭下等,讓患者盡快脫離高溫環境,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 降溫措施:解開患者的衣物,幫助散熱。可以用濕毛巾擦拭患者的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通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使用風扇、冰袋等輔助降溫,但要注意避免直接用冰塊接觸皮膚,以免造成凍傷。
- 補充水分和鹽分:如果患者意識清醒,讓其少量多次飲用含鹽分的清涼飲料,如淡鹽水、運動飲料等,幫助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以免引起嘔吐。
2. 醫院治療:如果患者癥狀嚴重,如持續嘔吐、意識不清、血壓持續下降等,在進行現場急救的同時,應立即撥打120送往醫院。在醫院,醫生一般會通過靜脈輸液的方式,快速補充患者的血容量,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對于血壓過低的患者,可能會給予升壓藥物治療;如果患者出現煩躁、抽搐等癥狀,還會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鎮靜、止痙處理。
五、如何預防熱衰竭?
預防永遠勝于治療,在炎熱的夏天,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有效預防熱衰竭。
1. 合理安排活動: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中午10點至下午4點)外出活動或進行劇烈運動。如果必須外出,要做好防護措施,如戴寬邊帽、太陽鏡,涂抹防曬霜,穿著寬松、透氣、淺色的衣物。
2. 及時補充水分和鹽分: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在高溫環境下,要增加水分攝入,每天至少飲用1.5 - 2升水。大量出汗后,除了喝水,還要適當補充鹽分,可以喝一些淡鹽水、運動飲料,或者食用一些含鹽分的食物。
3. 增強身體適應能力:平時可以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散步、慢跑等,增強身體對高溫的適應能力。但要注意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另外,不要過度依賴空調,適當讓身體適應一定的高溫環境,有助于提高耐熱能力 。
4. 關注特殊人群:對于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等熱衰竭的高危人群,家人和照顧者要特別關注他們的身體狀況。保持室內通風涼爽,定期提醒他們補充水分;如果發現有不適癥狀,要及時就醫。
熱衰竭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我們了解它的成因、癥狀,掌握正確的急救和預防方法,就能在炎炎夏日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牢防線。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每一個炎熱的夏天!
來源: 山西白求恩醫院重癥醫學科 薛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