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樹來自一個以觀賞植物聞名的家族——紫葳科(Bignoniaceae),這個科主要分布于熱帶地區(qū),多數(shù)成員是木本,有喬木、灌木、木質(zhì)藤本等多種習性,遍布亞洲、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叢林,也有少量草本的種類,比如我國常見的角蒿Incarvillea)。

圖片

紫葳科家族丨ArtemisiaLiu

來自非洲的一把火

火焰樹Spathodea campanulata)是火焰樹屬的唯一成員,原產(chǎn)于熱帶非洲,生于山地或高原的森林中,有時也零星生長在稀樹草原上。樹如其名,開花時滿樹紅花,狀如火焰,非常壯觀,因此它很早就被人們引種栽培,作為園林觀賞樹種,在熱帶地區(qū)的國家也常在城市里用作行道樹。我國南部各省區(qū),如云南、兩廣、海南、福建、臺灣等地,也常有栽培,長勢良好。

圖片

云南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栽培的火焰樹丨朱仁斌

火焰樹的葉子是對生的奇數(shù)羽狀復葉,整個復葉可以長到40多厘米,而且葉子是常綠的,即使長在稀樹草原地帶的火焰樹,在旱季時也不會落葉。另外,火焰樹的花期不太固定,任何時間都有可能開花,不過在非洲原產(chǎn)地,它常常會集中在旱季時開花,在一片枯黃的大地上,少量開花的樹木會帶來一抹濃重的亮色。

圖片

位于肯尼亞凱里奧山谷的火焰樹丨Shadychiri / wikimedia

為鳥類提供食物

火焰樹的花生于枝頂,排成傘房狀,花蕾是棕色的,花萼彎曲成角狀,遠看像一束佛手。花序底部的花先開,每朵花開放時間大約為一周,然后逐漸向上過渡,頂部的花次第開放。花冠是很喜慶的火紅色,基部比較窄,先端則膨脹成一個大大開口的鐘形,從正面看,花冠是兩側(cè)對稱的,略顯二唇形,下部突出成囊狀,里面貯藏了大量的花蜜

圖片

一束“佛手”丨David Monroy R / inaturalist

圖片

“佛手”開花丨Christian Grenier / inaturalist

這些花蜜當然是為傳粉者準備的了,那么火焰樹的傳粉者是誰呢?

圖片

鳥兒正在吸食火焰樹的花蜜丨Tatters ? / flickr

鳥類。在非洲原產(chǎn)地,有很多種鳥類可以為它傳粉,同時也從花冠中吸食了花蜜作為回報。這種鮮艷的紅色也最容易吸引鳥類注意,比如同產(chǎn)地的很多蘆薈Aloe spp.)也是紅色或橙色的花朵,同樣由鳥類傳粉。

圖片

產(chǎn)于納米比亞的蘆薈屬植物Aloe hereroensis擁有紅色的花丨Harald Süpfle / wikimedia

火焰樹被引種到美洲之后,當?shù)氐?strong>蜂鳥也很喜歡這種樹,不過有的蜂鳥很狡詐,并不從花的正面進入,而是在側(cè)面直接用喙刺穿花冠,偷食里面的花蜜,這是赤裸裸地吃白食了。另外人們還觀察到,美洲當?shù)氐囊恍?strong>蝙蝠也適應(yīng)了火焰樹,為它傳粉。

成為昆蟲殺手

那么,火焰樹是否也歡迎昆蟲為它傳粉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不歡迎,它還成了昆蟲殺手

從花蕾時期開始,火焰樹就會分泌一種黏液,直到花開的初期都會存在,有研究結(jié)果認為,這種黏液對昆蟲有致死的毒性,然而對脊椎動物(鳥類、蝙蝠等傳粉者)似乎沒有效果。

圖片

可以看見慘死于火焰樹花里的昆蟲丨canyonkid91 / inaturalist

我們常常會在火焰樹初開的花冠里找到各種昆蟲的尸體,比如蜂類、蠅類,甚至還有螞蟻,有學者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在一個花序里(十幾朵花)找到了200多個昆蟲尸體。它們都是死于黏液的作用,當然未必是黏液對昆蟲真的有毒性,也有研究推測這種黏液可以讓昆蟲腹部的氣孔阻塞,使之窒息而死。總之無論是什么致死原因,有一點是明確的,火焰樹對昆蟲實在是不友好。為什么會這樣呢?

首先,火焰樹主要依靠的傳粉者是鳥類,我開這么大朵的花,自然要求傳粉者的個頭也要大一些,才能夠使花粉抹到傳粉者身上,如果是個頭小的昆蟲,根本hold不住這么大的花,若是只吃完花蜜就走人,那我豈不是做了賠本買賣。

圖片

火焰樹的花大,昆蟲很難完成傳粉任務(wù)丨J.M.Garg / wikimedia

其次,在旱季開花時,昆蟲數(shù)量本來也不多,而且其中很大比例還是投機取巧者,它們會在花初開時,甚至花蕾期就刺破花萼和花冠,盜取里面的花蜜,火焰樹自然不會歡迎這樣的偷盜分子,因此設(shè)計了一個機關(guān),把盜竊者“就地正法”, 不過這種機關(guān)只對昆蟲有用,對鳥類無效(美洲的某些蜂鳥在偷笑)。

圖片

可憐的蟲子成為了雜食性鳥的加餐丨mauro halpern / flickr

最后,在花朵留下這么多昆蟲的死尸,也方便了來訪的鳥兒們,不但有花蜜,還有葷菜,有些雜食性的鳥類順帶就把昆蟲吃掉了,豈不美哉,這樣鳥類就更加喜歡幫火焰樹傳粉了。

養(yǎng)蜂人的噩夢

火焰樹的果實是寬條形的蒴果,兩側(cè)壓扁,成熟后從中間裂開,散出種子,它的種子有紫葳科的標志性本領(lǐng)——會飛。紫葳科成員的種子要么周身長著薄膜質(zhì)的翅膀,要么兩端各長一束輕盈的毛發(fā),能夠御風而行。火焰樹的種子是屬于前者的類型,長了圓形的薄翅,可以憑借風力在空中飄揚很遠的距離,這樣有利于后代的散播。

圖片

火焰樹的果實丨J.M.Garg / wikimedia

圖片

火焰樹的種子丨peakaytea / inaturalist

火焰樹憑借著優(yōu)良的觀賞價值,自200多年前被西方學者發(fā)現(xiàn)以來,隨著人類的腳步迅速擴散到了世界各地,在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廣泛栽培。但是,在一些原生生態(tài)脆弱的地區(qū),火焰樹卻成了入侵物種,比如許多太平洋島嶼(夏威夷、斐濟、關(guān)島、瓦努阿圖、庫克群島等)上,火焰樹入侵比較嚴重,它的種子繁殖能力強,幼樹生長迅速,在撂荒地上尤其喜歡扎堆生長,除了會侵占一部分人類耕種用地外,在這些島嶼的一些原生森林中也是繁衍很快的,再加上種子帶翅膀,擴散能力強,擠占了原生植物的很多空間。

圖片

夏威夷的火焰樹,擠占了原生植物的生存空間丨Forest & Kim Starr / wikimedia

因此,火焰樹光榮地登上了“世界惡性外來入侵種百強名單”,跟馬纓丹(Lantana camara)、鳳眼蓮(Eichhornia crassipes)、腺牧豆樹(Prosopis glandulosa)這些著名的植物入侵種并列。

圖片

四處流竄的火焰樹丨beingplace / inaturalist

就這些危害還不夠,南美的相關(guān)報道指出,在火焰樹密集生長的地方,還是養(yǎng)蜂人的噩夢,由于它具有“昆蟲殺手”的特質(zhì),養(yǎng)蜂人的很多蜜蜂就會“有去無回”,從而導致巨大損失,所以有經(jīng)驗的養(yǎng)蜂人在遷移時都會繞開火焰樹。

圖片

所幸我們還不需要為它困擾丨Eric Hunt / flickr

所幸,在我們國內(nèi)栽培的火焰樹,還是比較溫順的,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逃逸到野外的植株,主要原因還是我國的緯度比較高,即使南部的省區(qū)也沒有赤道地區(qū)那么熱,所以火焰樹才不會變得那么囂張。所以朋友們,當你到南部地區(qū)旅游時,只需靜靜地欣賞這滿樹火紅的花兒就好了。

作者:ArtemisiaLiu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sns@guokr.com

來源: 果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