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葉海英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

近期,全國多地持續遭遇高溫天氣,氣象部門頻繁發布各類高溫預警。一些細心的市民可能會發現,有些地方明明沒有達到高溫預警標準,卻發布了高溫健康風險預警。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這兩種預警有什么區別?明明是避暑勝地,也有風險?

一、高溫預警與高溫健康風險預警的區別

高溫預警是由氣象部門獨立發布的,判斷標準相對單一,主要依據氣溫這一氣象要素。

按照我國現行標準,高溫預警分為三個等級:

黃色預警:連續3天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

橙色預警: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以上。

紅色預警: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突破40℃大關。

這種預警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公眾注意防范高溫可能引發的各類氣象災害,如熱射病、道路變形等。

相比之下,高溫健康風險預警的評估體系要復雜得多。這是由氣象部門與衛生健康部門聯合發布的綜合性預警,其評估不僅考慮了氣溫,還要考慮濕度、風速、晝夜溫差等多種氣象,同時結合當地人群健康數據。

這種預警更關注高溫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影響,特別是對老年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健康威脅。

可以說,高溫預警是告訴我們天氣有多熱,而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則是告訴我們,這樣的天氣對人體健康有多危險。

二、沒有高溫預警,卻有健康風險預警?

這個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人體感知溫度與氣象溫度的差異。氣象部門測量的是在標準觀測環境下,離地1.5米高度的空氣溫度,而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受到更多因素的影響。

1.濕度是關鍵

當相對濕度達到70%以上時,人體汗液蒸發速度會顯著減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氣溫只有32℃,體感溫度也可能達到38℃以上。這就是為什么南方地區在梅雨季節經常出現“不算高溫但悶熱”的天氣,也解釋了為何這些地區有時不發布高溫預警卻會發布健康風險預警。

2.風速的影響

在完全無風的環境中,人體周圍的空氣流動停滯,散熱效率大大降低。實驗數據顯示,當風速從1米/秒降至0米/秒時,體感溫度可能上升2到3攝氏度。這也是為什么一些盆地地形地區,即使實際溫度不高,但因為空氣流動性差,導致健康風險顯著升高。

3.夜間溫度影響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如果夜間最低溫度持續高于28℃,人體無法獲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復,這種持續的熱壓力對健康的危害可能比白天短暫的高溫更大。因此,在一些晝夜溫差小的地區,即便白天溫度未達高溫標準,但因為夜間持續高溫,也會觸發健康風險預警。

4.城市熱島效應

大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綠地減少、人為熱源增多,城區溫度往往比郊區高出3到5攝氏度。在熱島效應明顯的區域,局部高溫可能達不到全市統一的高溫預警標準,但這些區域的健康風險也不容忽視。

三、避暑勝地為何也會有健康風險預警?

以延慶為例,北京延慶素有“夏都”的美譽,冬冷夏涼,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然而近年來,延慶也多次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形因素

延慶地處燕山山脈,復雜的地形造就了多樣的小氣候環境。其位于山谷地帶,由于地形封閉、空氣流動性差,容易形成局部高溫區,成為明顯的“熱島中的熱島”。

2.旅游活動的季節性集中

夏季大量游客涌入,戶外活動時間延長,人群密度增大,這些都顯著增加了中暑風險。特別是登山、徒步等戶外運動愛好者,往往低估了山區天氣的變化性,在缺乏足夠防護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意外。

四、重點人群需注意

1.老年人群體

建議在高溫季節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盡量減少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之間外出。要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如果當日最高氣溫較高,建議合理使用空調,同時注意補充水分。

2.少年兒童

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建議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體育活動。要特別注意服裝的選擇,淺色、寬松、透氣的衣物是最佳選擇。飲食方面,要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但要避免過量飲用含糖飲料。不要將兒童單獨留在密閉空間中。

3.慢性病患者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溫天氣下要特別注意血壓監測,高溫可能導致血管擴張,使血壓下降,需要醫生指導下適當調整用藥劑量。

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足部護理,避免因出汗過多導致足部皮膚問題。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則需要注意空氣質量,在高溫疊加污染的日子里減少外出。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