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說法其實是對"隔離"措施的誤讀。
基孔肯雅熱并非通過人與人直接接觸傳播,而是依賴白紋伊蚊叮咬實現人際傳播。患者發病期間血液中病毒含量較高,若白紋伊蚊叮咬患者后會攜帶病毒,經體內增殖后再叮咬其他人就可能引發傳播,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隔離。但這種隔離的關鍵在于防蚊而不是“防人”,具體措施有安裝紗窗、使用蚊帳、配備驅蚊用品等,目的是防止患者被蚊子叮咬后傳播病毒。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若處于蚊蟲密集且存在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地區,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也需重視加強個人防護。例如安裝紗窗或蚊帳、使用正規驅蚊產品、降低戶外暴露概率等。外出時建議穿淺色長袖衣物,裸露部位涂抹驅蚊藥劑,盡可能遠離植被茂盛或積水較多的低洼地帶。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路徑明確,目前雖無特效治療藥物,但采用對癥支持療法后,多數患者預后情況良好。所以,針對基孔肯雅熱不必過度緊張,通過了解相關知識、落實防控措施(特別是滅蚊和防蚊),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策劃制作
作者丨科學辟謠
審核丨李侗曾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北京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