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有家長在后臺私信說孩子得了流感,但了解到流感病毒也有可能耐藥,擔憂吃藥沒用,又怕不吃藥孩子身體扛不住,問我流感耐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需不需要為了減少耐藥發生,不去吃抗病毒藥物,讓孩子靠免疫力扛過去。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一問題。


首先告訴大家結論:目前指南以及醫生推薦使用的所有抗病毒藥物都是安全有效的,作為大眾首先要考慮的應當是在感染流感病毒的48小時內遵醫囑選用抗病毒藥物及時治療,尤其孩子是流感的高危人群,更應及時治療。因為擔憂流感病毒的耐藥問題就放棄用藥無異于因噎廢食。

那么為什么說流感耐藥問題不值得大眾擔憂呢?這與流感病毒本身的特性有關。


01,流感病毒 “耐藥”與常規概念中的“耐藥”有什么區別?


大部分人對耐藥的了解基本都是從抗生素耐藥來的,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話,會使得抗生素失效,不僅細菌感染難以治愈,耐藥菌還容易傳播給他人,造成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但流感病毒耐藥和我們常規認識的耐藥不太一樣。流感病毒耐藥毒株的傳播能力相對較弱,自然界中的耐藥毒株的比例極低,且現有證據表明,即使在治療中病毒出現耐藥相關基因位點突變,對臨床療效的影響也有限。

**1、流感病毒具有快速突變的特性,**但耐藥突變毒株不易傳播。作為RNA病毒,流感病毒具有快速突變的特性,每個病毒基因組、每次復制大約就有1個錯誤。這也是為什么每年都要接種新的流感疫苗,流感病毒幾乎每年都要發生改變,且不同變異株所誘導的抗體對不同毒株無交叉保護作用或交叉保護弱。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對流感病毒的預測,確定今年流行毒株,就把信息發送給各國衛生部門,然后就可以提前生產流感疫苗來進行預防。

雖然部分病毒毒株出現了耐藥相關突變,但好消息是這類病毒毒株的傳播能力相較于野生型病毒(即藥物敏感型病毒)更弱,因此環境中的耐藥毒株的比例非常低,得流感后大家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都是有效的。以中國為例,從國家流感中心公布的流感監測周報數據來看,目前流行的100%的流感毒株對聚合酶抑制劑(如瑪巴洛沙韋)敏感,約97.3%的流感毒株對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如奧司他韋)敏感。

2、治療中流感病毒即使發生基因位點突變,也基本不會影響療效

有人可能會問,會不會我一開始感染的病毒對藥物敏感,但在用藥的過程中病毒突然開始對藥物的敏感性下降了呢?這個問題在藥物的研發過程中就已經是科學家們考慮的問題了,這一現象被叫做治療中的耐藥(Treatment-Emergent Resistance)。WHO采用NAI敏感性標準衡量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將抗病毒藥物對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分為“正常”“敏感性降低”“高度敏感性降低/耐藥”。也就是說當流感病毒對藥物的敏感性高度下降時才叫做耐藥。而目前投入使用、被診療指南推薦的藥物,其位點突變發生率均可控,且位點突變只是意味著病毒對藥物的敏感性可能會下降,并不意味著病毒直接對藥物耐藥了。


而在真實的治療場景中,即使出現了敏感性下降的位點突變,也基本是在病程的后半段,藥物已經發揮了作用,阻止了病毒在人體內的繁殖和擴散,而我們機體的免疫大軍也早已喚起并開始發揮作用,消滅病毒,因此,退熱和癥狀緩解都已經在進行了,自然就不會影響療效了。

例如2017年發表的流感耐藥性信息研究(IRIS)表明, 奧司他韋耐藥性僅在抗病毒治療期間檢測到,最高發病率發生在1至5歲兒童中,耐藥性延遲了病毒清除,但對癥狀緩解沒有影響。瑪巴洛沙韋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近日公布結果的一項真實世界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四個流感季(2018–2019、2019–2020、2022–2023及2023–2024)共247例來自日本10個州13個診所<19歲使用瑪巴洛沙韋進行抗病毒治療的甲型流感患兒,比較了基因位點突變組和野生型病毒感染組,結果顯示基因位點突變組在病毒清除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延緩,但在發熱和癥狀持續時間方面未觀察到顯著差異,提示其對臨床恢復影響有限【2】。


02,為什么普通人無需擔憂流感病毒耐藥問題


除了上面說的,大部分情況下流感病毒只是發生了基因位點突變,而并非耐藥,且并不會影響藥物療效以外,作為普通人我們無需擔憂流感病毒耐藥問題還有更多理由。

1、流感病毒耐藥與細菌耐藥有本質區別,是由細菌和流感病毒的特性決定的.細菌對抗生素耐藥是大家耳熟能詳并且知道很危險的事情,但流感病毒的耐藥與之完全不同。


細菌是臨床上各種感染疾病的主要元兇,當細菌對抗生素耐藥后就會特別麻煩,原因是抗生素一般是廣譜性的,細菌對抗生素耐藥可以導致某一類抗生素直接失效,這背后原理在于,抗生素耐藥不僅僅是細菌自身DNA的變異,還在于細菌有種特殊的結構叫做質粒,這種環狀DNA結構是抵抗抗生素的重要成員,而它非常獨特的一點就是,它能夠直接水平傳播,我們一般說變異遺傳是要靠增殖的,后代會遺傳。

但是質粒這東西,可以直接從一個細菌里跑到另一個細菌,導致整個菌群都直接獲得了抗藥性。醫院里的超級菌就是這么來的,導致根本無法應對。 流感病毒則不同,基因位點突變是流感毒株的高度變異性導致的,由于病毒沒有質粒來傳遞信息,因此只能在增殖過程來傳遞。與此同時流感還有個特點,就是一般1-3周就被患者完全清除了,所以突變毒株一般不容易擴散出去。而且流感病毒和細菌不同,細菌更復雜,存活更容易,流感病毒相對簡單,在環境中存在較短,所以也限制了流感病毒突變毒株的擴散。


2、國家流感中心實時監測耐藥情況

上文說到,CDC會持續監控當前流感病毒毒株的流感治療前耐藥/獲得性耐藥情況,以確保抗病毒藥物的有效性。如果當前流行的病毒毒株對某一類藥物完全耐藥,CDC會首先發出警示,臨床上不會再給大家使用。 例如上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鹽酸金剛烷胺能夠對抗流感病毒后,金剛烷胺成為了第一款應對流感的藥物,在1968-1969年全球爆發的H3N2流感大流行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拯救了百千萬人,一度被人們冠以“流感神藥”的名號。

在2004年前,流感病毒中金剛烷胺的耐藥性一直低于1%。但是在2004-2005年爆發的H3N2流感過程中,人們發現,金剛烷胺的耐藥性快速升高了,已經達到了12%,而這一數字在2005-2006年冬季狂飆到了81%,到了2007-2008年流感季節,H3N2對金剛烷胺耐藥性更是離譜的接近100%,這意味著,金剛烷胺徹底跌落神壇【3】。當一個藥物治療效果下降,那么它的副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關注,于是各國先后做出相應的調整,將金剛烷胺限制或者踢出流感藥物名單。 換言之,目前我們可以使用的抗病毒藥物都是對當前流行毒株有效的藥物。

3、抗病毒藥物更新迭代,我們不會無藥可用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們僅有金剛烷胺這一款藥物可以使用,到了現在金剛烷胺不再使用了,大家還有廣為熟知的瑪巴洛沙韋、奧司他韋等等可用。

奧司他韋的原理是去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經氨酸酶,使得流感病毒就不容易被釋放,被老老實實的關在細胞里,沒法去感染更多的細胞。

瑪巴洛沙韋是20年來首個全新機制的抗流感新藥,整個療程只需服用一次。瑪巴洛沙韋巴洛沙韋通過直接抑制流感病毒RNA轉錄,也就是抑制流感病毒復制,從而發揮抗流感病毒活性。相較于上一代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它能在更早期阻斷流感病毒復制,從而達到更好的臨床獲益。

一代一代藥物的出現,也是延緩單一藥物耐藥對群體的影響,治療流感,我們不會無藥可用。


03,面對流感,越早用藥越好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孩子得了流感,自然是趕緊用藥啊!千萬要摒棄“把好藥留給以后”的錯誤認知,流感的耐藥性問題更多是學術界和醫藥衛生思考的問題。真要是耐藥了,不會因人而異的,就像金剛烷胺,毒株全耐藥了,你根本就不能選了。而且流感越早介入越好,畢竟感染流感,要經歷一個過程,無論是瑪巴洛沙韋阻止病毒復制,還是奧司他韋阻止病毒擴散,都是越早介入越好,不然病毒在體內積累的越多,那么需要阻斷它們所需的藥物就越多,過程也越長,簡直是自己額外找苦吃。

至于選擇哪種藥物,可以根據醫生建議以及個人需要進行選擇,目前所有上市藥物都是安全有效的。瑪巴洛沙韋全程服用1次,奧司他韋每天服用2次,連續服用10天,期間即使好轉也不能隨意停藥,否則病毒未清除干凈還有可能在體內繼續繁殖。比起考慮藥物耐藥問題,延誤治療或者錯過治療黃金窗口期,反而會造成患者更大的身體危害。


此外,還要多說兩句:無論哪種藥物,最終清除病毒的是靠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而個人免疫不同,病毒產生的后果也會有差異,所以,日常也要注意增強免疫力。

[1] 國家流感中心2025年第30周第867期中國流感監測周報https://ivdc.chinacdc.cn/cnic/zyzx/lgzb/202507/P020250731548115435442.pdf

[2] Saito R, Chon I, Sato I, Kawashima T, Kakuya F, Saito T, Minato M, Kodo N, Suzuki E, Ono Y, Masaki H, Asou N, Tsuchihashi Y, Shirahige Y, Kitano A, Shimada Y, Hamabata H, Li J, Sun Y, Lee N, Wagatsuma K, Ichikawa Y, Purnama TB, Tamura T, Watanabe H. Impact of polymerase acidic subunit (PA) substitutions on fever and symptoms in pediatric influenza A patients treated with baloxavir: A pooled four-season analysis. J Infect. 2025 Jul 18;91(2):106555. doi: 10.1016/j.jinf.2025.10655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84885.

[3] Duwe, S. (2017). Influenza viruses–antiviral therapy and resistance. GMS infectious diseases, 5, Doc04.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