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提醒孩子完成作業的?
“好了,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去吧?!?br />
“認真寫,好好寫......”
“寫不完今天就別吃飯?!?br />
也許這時候,聽話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自覺跑到書桌上認真完成作業;不自覺的孩子也許會磨蹭一下,直到在你的嚴厲警告下,不情愿地走到書桌前,邊磨蹭邊寫作業。
在你的一聲聲:“快點寫,怎么還沒寫完?不要磨蹭……”的催促中,艱難地完成作業。
為什么大多數孩子會排斥寫作業?
除了做作業真的是一件費力又費腦的苦差事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你用上面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時,他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
當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時候,大腦首先輸出的信息其實是“拒絕”,而不是“行動”。
所以說,當你命令孩子寫作業時,他已經本能在抵抗了。
當一個人發自本能地去抗拒一件事情的時候,取得良好結果的幾率也就微乎其微。
很多老師、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習慣性地命令、要求,掛在嘴邊的總是這幾句,“你該做什么?你不該做什么?你在這個時候要學什么?你該怎么聽話......”
從來沒有問過孩子,“你要不要做什么?你想做什么,接下來,你該怎么做......"這就難怪很多孩子做起事情來特別被動,完全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與積極性。
參與感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大多數人不管是在工作或者學習中,往往都不太喜歡發號施令的人,因為那意味著你處于被動的狀態。
只有當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團隊一份子的時候,你才會真心去為你的團隊努力,這個團隊可以是你的家庭、你的工作小組……對孩子來說,應該是能讓其參與學習任務的任何團體。
換句話說他們讓你有歸屬感,你對他們有參與感。
就拿做作業來說,如果你只是每天讓你的孩子去完成作業,那么對他而言,他只是在完成老師的要求而已,事實上,這個時候,孩子往往呈現的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態度。
只有當他從心底認同自己是完成作業這項任務的一份子,并且是最重要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信號。
換句話說,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意識去主動完成作業。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對作業有參與感?
溝通時,盡量把祈使句換成疑問句
"吃完飯了,趕緊去寫作業。”換成“我們現在吃完飯了,接下來該做什么?”
"先去寫語文,寫完語文再寫數學?!睋Q成:“你想先寫什么?”
"快點寫啊,別磨蹭?!?“認真點啊?!睋Q成“寫作業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由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思考。
給予孩子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并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
將簡單的一句話分成三五句來講,這樣轉換說話方式,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累,可能會認為等待孩子自己回答比你直接告訴他答案要節省時間。
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經過自己思考,從嘴巴里說出來的話,要比聽到的話有用的多。
還結合自身來說,“你要努力”和“我一定要努力!”哪個更能激勵你?對孩子來說,亦是如此。
和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
選擇寬裕時間(如周末上午),按步驟引導:
1.先讓孩子列出暑假想做的事(含玩耍、興趣班),再討論作業穿插的時間段;
2.對孩子的計劃(如“每天寫 30 分鐘”)用提問完善:“每天 30 分鐘可能會趕,要不要多 10 分鐘,留更多時間玩?”
3。用手繪表格、貼紙日歷等可視化工具記錄,完成后讓孩子打勾,直觀強化勝任感,比單純的“鼓勵” 更直觀。
制定計劃算是前期統籌的過程,這個過程相當于自我意識的激發和參與感的培養。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家長做好“隱形引導”:
·目標:從“好好寫作業” 轉為具體目標(如 “30 分鐘內完成語文練習,不玩橡皮”),確保 “跳一跳夠得著”(低年級可先定 “不涂改 3 處以上”);
·獎懲:規則需與任務相關且不傷害身心。避免“不準吃飯”,可改為 “未完成的作業次日優先補,減少 10 分鐘看電視時間”;獎勵以 “精神 + 自主權利” 為主(如 “周末自選電影”),少用單純物質獎勵(如給錢),避免削弱內在動力。
做溫和、堅定的執行者
家長要根據孩子自己的獎懲規則,嚴格執行。
當孩子進步時,不要吝嗇給他的鼓勵。當他沒有完成目標,需要承擔的責任也絕不能姑息。
孩子寫作業時家長應該怎么做?
1. 規定時間,玩完再寫
很多家長看孩子放學回來了,就開始催促孩子“快寫作業去,寫完好吃飯”,“回屋寫作業,寫完再玩”.....我想說的是,孩子上了一天的課了,放學想放松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家長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寶貝,先去玩吧,媽媽30分鐘后叫你寫作業。
或者先讓孩子喝點水,吃點水果,大腦補充完能量就開始寫作業吧。
2. 讓孩子自己選擇
孩子排斥寫作業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貝,你想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呢?
孩子心里很清楚“寫作業”更重要,所以,為了讓家長看到自己很懂事,便乖乖的去寫作業了。
也可以說:寶貝,10點上床睡覺,現在還有兩個小時,你要記得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呦!
對孩子完全放心,讓他自己選擇的同時也等于給他設置了任務,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自自由安排吧!
3. 把大作業分解成小的目標
不光孩子,大人面對一大堆的任務時也有壓力。教孩子把作業任務進行分類,寫作業前先用記事本規劃一下:
把書面作業放在前面完成,背誦的、較少的書面作業穿插在中間進行。
寫一會兒背誦一會兒,交替進行可以使孩子得到休息,不易產生疲倦感。
4. 陪孩子寫作業
陪寫作業:核心是“提供安全感,而非監督”。
1.低年級:家長在旁看書(不看手機),孩子遇難題時用提問引導(如“題目里有哪些數字提示?”),不直接給答案;
2.高年級:保持距離(如孩子在房間、家長在客廳),約定“攢 3 個問題再集中問”,避免緊盯(如 “字歪了”)引發反感。
5. 父母要愛學習
如果要讓孩子按時完成作業,首先得讓孩子愛上學習。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首先父母要很喜歡讀書,并且不斷學習。
孩子的興趣愛好往往來自于家庭的影響,如果父母下班回到家都是看電視、玩手機的狀態,那孩子也會受其影響,在他的潛意識里回到家就該看電視、玩手機。
6. 寫作業時播放古典音樂
播放音樂:因人而異。
1.易分心的孩子:保持安靜;
2.緊張焦慮的孩子:可試極低音量白噪音(如雨聲),約定“覺得吵就關掉”,不強迫。
7. 走出書房
"回書房學習去!”是很多家長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本來面對堆成小山的作業就很有壓力了,家長又給孩子施壓,孩子還有心情寫作業嗎?
家長可以嘗試在陽臺上擺放一張小桌子,在桌上放一盆綠植,讓孩子走出書房,來到寬敞明亮的陽臺上寫作業。
換了一個更舒適的學習環境,孩子寫作業的動力更強了呢!
8. 允許孩子抱怨
先接納情緒,再引導行動:
·孩子說“作業太多不想寫”,先共情:“聽起來你很累,確實不容易”(不說 “別人都能寫完”);
·情緒平復后引導小步驟:“先寫 5 分鐘生字,寫完吃塊餅干,怎么樣?” 幫孩子從 “不想做” 過渡到 “開始做”。
來源: 知子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