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小伙伴就變身“汗人兒”,整天狀態都跟剛洗完澡似的,剛擦了汗,緊接著又出了。但你會發現,有些人卻出汗較少,清清爽爽。出汗多是體虛嗎?出汗,能排毒、祛濕嗎?哪些出汗情況隱藏健康風險?今天一起來說說關于出汗那些事……
出汗真能排毒、祛濕?
出汗即皮膚通過汗腺分泌汗液,是身體散熱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人體排出水分的途徑之一,對于體溫調節和水平衡必不可少。
適量排汗有利于健康,身體中有一些代謝產物,如果沒有通過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皮膚排出體外,就會在體內形成“垃圾”。很多人平時運動少,夏季長期處于空調房,代謝產物無法通過汗液排出,從而積聚于體內。
所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有助于出汗,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對于排毒、祛濕有一定幫助。
但需要注意的是,過量排汗不利于健康,還可能導致身體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出汗多是體虛嗎?
的確有一部分體虛的人容易出汗,但出汗多并不一定是體虛。出汗后,疲乏、怕冷、怕風,這些狀態都是虛汗的表現。
出汗不僅可以調節體溫,也是排毒的途徑之一。日常生活中,這幾類人更容易出汗:
■ 口味重者:喜歡吃辛辣、熱的食物。
■ 肥胖人群:脂肪是熱量的儲存器,當體內熱量多了,身體就需要散熱。因此,這些人更容易出汗。
■ 小朋友:實際上,小朋友的汗腺跟成人的數量一樣,但小朋友的體表面積要比成人少很多,因此,更需要通過出汗調節體溫。
■ 更年期女性:女性到了更年期,在屋內不熱的情況下,也動輒會出一身汗。
■ 其他疾病:還有很多疾病可以誘發多汗,比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此外,感冒、發熱等疾病,也會引起出汗異常。
這些部位異常出汗別大意
那么怎樣才算異常出汗呢,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比如,同等條件下,和你一起吃飯的人無汗,而你卻滿頭大汗,就說明有可能出汗異常,如果坐著不動都大汗淋漓,那無疑也是異常出汗了。
簡單地說,如果不是因為運動、穿衣厚或炎熱而導致出汗,或稍微運動就會大汗淋漓,就意味著人體可能出現了異常情況,應當引起重視。
1. 頭部出汗異常胃火旺
頭部是諸陽之會,陽氣本應該是最足的,其固攝力也應最強。一旦頭上出汗而全身無汗或少汗,或者經常出汗,或許就意味著陽氣有些虛弱,(對于代謝旺盛的兒童來說,頭部出汗較多也是正常現象),另外,這還和胃火旺有一定關系。
建議:睡眠充足,多吃溫補食物,如大棗、牛肉、山藥、蜂蜜、茯苓。也可適當沖泡些枸杞茶飲用。
2. 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建議:平時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要保證充足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
3. 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
建議: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并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4. 腋下出汗
汗腺過大或飲食過重
因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較易出汗。若汗液分泌過分旺盛,且氣味很大,就可能說明日常飲食的味道過重,吃了太多蔥、蒜、洋蔥等食品。
建議:若診斷為汗腺過大,可以去醫院做簡便有效的激光治療。另外,飲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5. 頸部出汗異常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不太多,若常出汗,可能與內分泌不調有關,也和體內濕熱有一定關系,由于濕性黏滯,導致體內氣機不暢,往往表現為上半身或頸部以上出汗。
建議:平時調節內分泌主要從飲食、運動上入手,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多吃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
6.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癥狀,可通過適當的運動,如慢跑、太極拳等,緩解壓力,調節心情。
7. 手腳心出汗異常血虛
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飽為好。
8. 渾身出汗氣虛
無論冬夏,在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常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
建議:飲食上可選擇山藥、豆漿、牛羊肉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或腔骨,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
9. 糖友出汗異常
血糖不穩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的情況,當糖尿病患者因為藥物、飲食或者運動等原因發生低血糖時,可出現心悸、焦慮、出汗、饑餓感等癥狀。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患者會有夜間出汗的情況,早上起來還會覺得頭疼、勞累,這些癥狀提示可能發生了夜間低血糖。
建議:當患者出現夜間低血糖,一定要及時向醫生求助,以免發生危險或意外。為防止低血糖的發生,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隨身攜帶一些可以提升血糖的小零食,以備不時之需。
10. 睡著出汗陰虛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干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
建議: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出汗后這樣做更健康
01. 別立馬吹空調冷風
出汗后立刻進入空調房,體溫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驟降,可能導致毛孔急速閉塞,暫時中止出汗,造成身體散熱受阻,誘發感冒。
02. 用干毛巾、溫熱毛巾擦汗
出汗后最好用干毛巾或溫熱毛巾擦汗,有利于熱量更好地散發出來,人體會感到涼爽、舒適。
如果用冷毛巾擦,可能導致毛孔緊閉,讓體內的積熱無法散發出來。
03. 不宜喝冷水
大量出汗之后不宜喝冷水,否則也會導致毛孔急速閉塞,暫時中止出汗造成熱量散發受阻,誘發感冒。應少量慢飲,最好喝溫水。
04. 休息一會兒再洗澡
出汗后等體溫恢復、汗液干了再洗澡,尤其不要在大量出汗后,洗冷水澡否則會增加心臟負擔,可能引發心慌、氣短、頭暈,甚至導致猝死。
夏季適合清淡飲食,盡量少食辛辣肥膩、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出汗后可以補充運動飲料,最經濟實惠的就是白開水+少量鹽。對異常出汗要積極治療,莫耽誤病情!
來源: 江西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