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笑”:成都世運會中最幽默的“國寶”
2025年8月7日,第12屆世界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在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在這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中,形象滑稽的“東漢擊鼓說唱俑”登上了舞臺,代表巴蜀幽默文化的國寶穿越千年,與海內外觀眾形成夢幻聯動,讓人忍俊不禁(圖1)。東漢擊鼓說唱陶俑以其鮮活靈動的藝術形象與深厚的文化內涵,深深地吸引了參觀者。這尊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的陶俑,不僅是漢代民間藝術的巔峰之作,更以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古代四川地區社會生活的窗口。
圖1.成都世運會開幕式表演中,東漢擊鼓說唱俑形象出場 圖片來源:網絡
東漢擊鼓說唱陶俑高56厘米,采用泥質灰陶塑造,雖歷經千年歲月,其精湛的工藝仍令人嘆為觀止。陶俑頭戴軟帽,長巾繞額,額前飾以花飾,極具漢代服飾特色。他袒胸露腹,左臂環抱著一面扁鼓,右手緊握鼓槌,仿佛下一秒就要敲響激昂的節奏。人物右腿高高抬起,左腿蹲曲,身體前傾,呈現出極具張力的舞蹈姿態,生動還原了漢代俳優表演時手舞足蹈的場景。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陶俑的面部表情—他雙目微瞇,嘴角高高揚起,露出兩排牙齒,額間皺紋因開懷大笑堆疊而起,連脖頸處的松弛肌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這種極具感染力的神態,打破了文物常見的肅穆感,將一個幽默詼諧、沉浸于表演中的藝人形象鮮活地呈現在觀者眼前。工匠巧妙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通過簡略的身體線條與細膩的面部刻畫,實現了寫實與寫意的完美融合,讓靜態的陶俑仿佛擁有了生命(圖 2)。
圖2. 出土于成都的“東漢擊鼓說唱俑” 圖片來源:網絡
在漢代,說唱藝術被稱為“俳優”,是一種集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深受各階層喜愛。陶俑的存在,印證了《漢書》中“俳優侏儒之笑,不乏于前”的記載。這類表演者通常出身平民,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夸張滑稽的動作取悅觀眾,內容多取材于市井生活,既有對社會現象的調侃,也包含勸誡教化之意。 這件陶俑出土于四川,反映出當時蜀地經濟繁榮、文化活躍的社會風貌。東漢時期,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商業發達,市民階層壯大,娛樂需求激增。說唱藝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蓬勃發展,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陶俑的衣著裝飾、道具設置,甚至肢體動作,都為研究漢代服飾、音樂、民俗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