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案例
“要不是姚院長,我這條老命可能就交代了!”今年67歲的王阿姨(化名)坐在武漢民生耳鼻喉專科醫院的病床上,拉著醫護人員的手激動落淚。幾天前,她因扁桃體反復發炎引發危急重癥,在姚行齊教授的精準施治下,不僅脫離生命危險,更避免了多次手術的痛苦。
姚行齊教授
原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頭頸外科主任、武漢民生耳鼻喉專科醫院醫療院長,師從于世界著名耳鼻喉專家姜泗長院士,參編著作2部、發表論文近30篇。武漢總醫院工作期間共獲得20次嘉獎,一次叁等功,一次優秀黨政干部。
被忽視的“小毛病”,拖成“致命膿腫”
王阿姨從未想過,困擾多年的扁桃體炎會變成威脅生命的“定時炸彈”。“喉嚨痛就吃消炎藥,幾十年都這樣過來的。”直到幾天前,扁桃體突然劇烈發炎。
張口受限:僅能容下一指,連喝水都困難
吞咽劇痛:唾液只能含在嘴里無法下咽
呼吸不暢:脖子左側腫脹,呼吸困難
高燒不退:渾身滾燙,兩天未進食
口臭痰多:口腔異味濃烈,痰液粘稠
緊急到武漢民生耳鼻喉專科醫院就診時,王阿姨的左側頸部已有明顯腫脹,觸診能摸到波動感,這是膿腫形成的典型體征,被診斷為扁桃體周膿腫伴咽旁間隙感染。
膿腔壓迫氣道,死亡率高的“咽喉雷區”
王阿姨的檢查結果顯示:左側咽部軟組織腫脹范圍達3.5×2.7cm,像一塊浸滿膿液的海綿壓迫著氣道,周圍脂肪間隙模糊,頸部淋巴結腫大如花生米,頜下腺腫脹變形。
血常規報告中,白細胞數值飆升至13.1×10?/L(正常值4-10),全程C-反應蛋白突破484mg/L(正常值0-5),這些數據都在警示:膿毒血癥正在逼近。
“扁桃體周圍膿腫一旦穿透包膜進入咽旁間隙,就像在咽喉要道埋了顆炸彈。”姚教授解釋,這個部位神經血管密布,感染擴散可能導致:
喉頭水腫引發窒息
細菌入血導致敗血癥
頸內靜脈血栓形成
縱隔膿腫等致命并發癥
“兩次手術太遭罪,風險我來擔”
按照常規治療方案,這類患者需先進行膿腫引流,待一周左右炎癥控制后,再做扁桃體切除手術。但兩次手術不僅延長治療周期,還可能因感染擴散增加風險。很多醫院都因為手術承擔風險大不建議一次性完成手術。
姚教授卻做出了不同的決定,“病人年紀大了,已經疼了好多天了,經不起折騰,盡量讓她少受罪,風險我來擔。”姚教授從患者角度出發,決定一次性完成左側扁桃體切除術、扁桃體周膿腫切開引流術。
這句話讓王阿姨瞬間紅了眼眶:“姚院長跟我說‘放心,手術風險我擔’的時候,我心里其實懂,姚院長心里有把握,他其實就是給我鼓氣,我對手術也充滿了信心。”
在“膿海”中精準切除病灶,清除膿液
手術室內,無影燈聚焦在王阿姨腫脹的咽部。
手術難度極大——化膿發炎的扁桃體如同“泡在稀泥里”,組織脆弱且充血嚴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大出血或感染擴散。姚教授憑借精湛技術,手持等離子刀,在膿腔與病灶間精準操作,既徹底清除膿液,又完整切除左側病變扁桃體,全程出血極少。
術后能喝粥,阿姨含淚感謝
術后,王阿姨的體溫恢復正常,咽喉腫脹明顯消退,終于能吃下流食。她紅著眼眶說,沒想到能一次手術解決問題,更沒想到醫生愿意為患者承擔這么大的風險。“手術前我疼得整夜睡不著吃不下,現在能安穩躺著了。姚院長不僅技術好,心更好,知道我們老百姓看病不容易,處處替病人著想,這次手術讓我少受很多苦。”
姚行齊教授術后感悟
用愛心,做善事
談及這例高風險手術,姚教授感慨道:“耳鼻喉疾病看似‘小’,但一旦累及氣道、血管,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像這樣拖延治療的患者并不少見,總覺得‘扛一扛’就過去了,殊不知小毛病可能拖成大危機。作為醫生,技術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有“以患者為中心”的擔當,用愛心,做善事——既要敢擔風險,更要會控風險,用愛心和責任心,讓患者在病痛中感受到安心。行醫多年,我始終相信,每一次勇擔責任的背后,都是對生命的敬畏,少讓他們受一次苦,就是醫者最大的價值。”
來源: 武漢民生耳鼻喉醫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