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行至黃經120度,一年中最炎熱、生命力最旺盛的節氣——大暑,便宣告來臨。它通常落在公歷7月22日或23日前后,深嵌于“三伏天”里最酷熱的“中伏”。此時陽光猛烈至極,氣溫攀升至年度頂峰,空氣灼熱,雷雨也格外活躍頻繁?!按笫睢敝?,正是古人對這極致暑氣最直接有力的刻畫。


踏入大暑,天地如同一個巨大的蒸籠[1]。烈日持續炙烤,大地積蓄著驚人的熱量。同時,飽含水汽的夏季風不斷涌入,空氣異常潮濕。高溫與高濕聯手,形成密不透風的“桑拿天”,汗水難以蒸發,體感溫度遠超實際。古人稱此悶熱為“如在甑中”,仿佛置身蒸鍋。這份酷熱也孕育著能量釋放,午后或傍晚常電閃雷鳴、驟雨傾盆,帶來短暫清涼,也偶有風雨考驗。大暑的熱,是大地能量積蓄的頂點,也是萬物在嚴酷中奮力生長的關鍵期。

令人稱奇的是,極致的酷熱中,生命活力卻異常蓬勃。古人觀察到大暑三候:“腐草為螢”,濕熱催生流螢飛舞,如夏夜星辰;“土潤溽暑”,土壤潮濕,空氣粘膩難熬,卻滋養萬物[2];“大雨時行”,滂沱雷雨雖猛,卻是降溫潤土的天然方式。

田野里,大暑是農事沖刺的黃金期。農諺“大暑不暑,五谷不鼓”道出充足光熱對豐收的至關重要[3]。烈日和雨水共同催促水稻、玉米灌漿成熟,棉花吐絮,瓜果飄香。農人們揮汗如雨,除草、施肥、灌溉、防蟲,只為抓住這“熱力十足”的生長窗口,期盼秋日豐收。

面對酷暑,古人智慧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調和身心。飲食講究“清補”,綠豆湯、蓮子羹、冬瓜湯、荷葉粥、酸梅湯是消暑良伴。許多地方有“吃仙草”(涼粉草)、“喝伏茶”(清涼草藥茶)的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的民諺里,一碗熱面發汗也蘊含以熱制熱的哲理,同時強調飲食衛生,莫貪涼傷身。


古人深信“心靜自然涼”,通過閱讀、撫琴、對弈尋求內心寧靜,避開煩躁心火。勞作也避開日頭最毒辣的時辰(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選擇清晨或傍晚活動。一把輕搖的蒲扇,既送微風也活動筋骨。親水是天然消暑法,泛舟、臨水而居、庭院置水缸搭涼棚,都借水汽蒸發驅散暑熱。孩童戲水更是夏日歡歌。穿著透氣葛麻衣,臥清涼竹席瓷枕,或用窖藏冰塊、綠植遮陰,皆是古人的清涼之道。

今天的我們擁有空調風扇等利器,避暑更便利。但享受之余,更應傳承古人順應自然的智慧與綠色理念。科學使用空調(推薦26-28℃),定時通風,預防“空調病”并節能。電扇配合通風仍是好選擇。延續健康生活:清淡飲食,足量飲水(溫開水或淡鹽水),充足睡眠,高溫時段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平和心境,亦是內在清涼劑。

理解并尊重大暑的自然節律至關重要。它的酷熱與暴雨是地球生態的重要環節。意識到氣候變化加劇極端高溫,我們更應積極減排,保護家園。同時,請關懷那些烈日下的堅守者——環衛工、建筑工、快遞員、交警等,確保他們獲得必要的防暑保障,傳遞社會溫暖。


大暑,是盛夏的頂點,是生命在酷熱中奏響的頑強樂章。它以其灼熱彰顯自然偉力與生命韌性。了解其氣候物候,品味古人清涼養生智慧,善用科技并心懷敬畏,我們便能更從容健康地擁抱這盛夏極致。在順應天時之中,尋得身心的安寧與清涼,安然度夏,靜待豐收的金秋。

參考文獻:

[1] 小暑·大暑[J].中醫健康養生,2024,10(07):1.

[2] 王恒蒼.大暑: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J].養生月刊,2022,43(07):594-597.DOI:10.13633/j.cnki.ysyk.2022.07.002.

[3] 劉昕穎.文化傳承視角下的主題民宿設計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22.DOI:10.27351/d.cnki.gszhu.2022.002230.

作者:徐安萍單位:重慶文理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24級化學(師范)1班

指導教師:羅潔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藥學院

指導教師:鄒靜波 科普IP:鄒老師的科普花園

項目資助:重慶科普研究會課題(重點項目)2024CQKPB008

重慶市永川區紅十字會支持作品

來源: 鄒老師的科普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