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8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兩用橋梁——錢塘江大橋正式開工。該大橋于1937年竣工,全長1453米,分下層鐵路橋和上層公路橋。它的誕生,是中國橋梁工程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標志著中國在大型橋梁建設領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交通事業發展受錢塘江阻礙,南北物資運輸需多次裝卸轉運,耗時費力。為改變這一局面,1933年,浙江省成立專門委員會探討建橋可能性,隨后“錢塘江橋工委員會”成立,負責推動建橋規劃與建設。同年,原在天津北洋大學教書的茅以升教授,受邀承擔起興建錢塘江大橋的重任。茅以升此前雖有諸多理論研究,但在動蕩時局下,為國建橋的愿望一直未能實現。此次機會難得,他毅然辭去教職,全身心投入到大橋設計中。

當時國內建橋技術匱乏,大型橋梁建設多由外國人主導,茅以升面臨巨大挑戰。但他憑借堅定決心和專業素養,主持制訂的建橋方案脫穎而出,該方案不僅切實可行,還比美國橋梁專家華德爾的方案減少投資約 200 萬銀元。

1934年8月8日,錢塘江大橋工程正式啟動。然而,建設過程困難重重。錢塘江素有“惡江”之稱,水勢兇險,江底地質條件復雜,淤泥又滑又厚,木樁難打,一打就裂;水流湍急,重達600噸的沉箱一入水便難以控制。此外,隨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飛機頻繁轟炸,給建橋工作帶來極大威脅。

建設中的錢塘江大橋

面對困境,茅以升帶領工人們攻堅克難。為解決打樁難題,他研發江上測量儀器,采用“射水法”,利用高壓水沖泥沙打洞再打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晝夜可打入30根樁。在橋梁基礎施工中,首次采用氣壓法沉箱技術,針對沉箱浮運難題,根據工人建議改進鐵錨,利用潮水漲落調整位置,成功將沉箱安置在木樁上。施工時打破傳統程序,采用上下并進、一氣呵成的方法,實現基礎、橋墩和鋼梁工程同時進行,并推行半機械化,提升施工效率。經過兩年半艱苦努力,1937年9月26日,大橋下層鐵路橋率先通車,11月17日,上層公路橋也建成通車。這座全長1453米的雙層鐵路、公路兩用鋼梁橋,橫跨錢塘江,成為連接滬杭鐵路、杭甬鐵路、浙贛鐵路的交通要道,打破了洋人壟斷中國大型橋梁建設的局面,展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勇氣。

然而,在戰爭陰霾下,大橋命運坎坷。1937年12月,日軍進攻武康,杭州危在旦夕,為阻斷日軍南下,茅以升接到炸毀大橋的命令。12月23日傍晚5時,隨著一聲巨響,大橋南2號橋墩上部被炸毀,五孔鋼梁斷裂。茅以升懷著悲憤心情寫下“抗戰必勝,此橋必復”。此后,日軍占領蕭山后修復鐵路橋,1945年2月,中國抗日游擊隊再次炸毀橋梁。抗戰勝利后,1946年開始修復大橋,茅以升再次擔起重任。但因時局動蕩,修復工作艱難,1949年5月3日,國民黨工兵部隊又炸毀部分鐵軌。直到1953年9月,六號墩修復,大橋全面修復完工,1954年3月恢復使用。

如今,錢塘江大橋已歷經90多年風雨,依然屹立在錢塘江上,見證著時代變遷。它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歷史文化的象征。2006年,錢塘江大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2018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參考來源:人民鐵道網、中新網、《光明日報》

來源: 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