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科普反詐體驗館正式對外開放。集反詐、反邪、反沉迷三大職能于一體,讓嚴肅的安全科普變得生動鮮活,為市民打造沉浸式的安全科普教育平臺。

反詐體驗區,以“科普反詐”為核心。當前,詐騙手段持續翻新升級,傳統反詐宣傳面臨形式單一、滲透力不足等現實挑戰。數據顯示,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居高不下,嚴重威脅市民財產安全。在此背景下,杭州市科技傳播學會開創性提出“科普反詐”理念,將科普工作與反詐宣傳深度融合,致力于用科技手段反制科技詐騙。

體驗館借助VR 技術,生動還原 “刷單返利”“冒充公檢法”“殺豬盤” 等常見詐騙場景,市民戴上設備,便能 “穿越” 詐騙現場。“反詐萬花筒” 裝置則通過動態展示各類詐騙手法的演變過程,讓市民清晰了解詐騙手段的多樣性和迷惑性。AI 反詐機器人能模擬各種詐騙話術與市民對話,市民在互動中學習如何巧妙應對,大大提升了臨場應變能力。而 AI 換臉變聲技術的運用,更是讓市民直觀感受詐騙分子如何利用技術偽裝身份實施詐騙。在這些場景中,市民通過角色扮演,親歷詐騙分子的話術誘導過程,在趣味體驗中加深對詐騙手段的認知。實現“館內受騙,館外免疫”。

反沉迷教育板塊聚焦認知引導與實踐體驗,分設認知區與互動角。未成年人作為 “數字原住民”,觸網方式多樣,《第 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 97.2%,67.8% 的未成年網民經常上網玩游戲,54.1% 經常看短視頻。隨著年輕網民規模增長,網絡沉迷問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反沉迷教育通過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把孩子從對手機和游戲的過度沉迷中拉回現實。

認知區以圖文、視頻、案例為載體,系統闡釋“什么是沉迷”“沉迷的成因與危害”:通過直觀解析網絡沉迷的心理學機制,搭配人體模型具象呈現 “久坐致脊柱變形”“視力下降數據”“熬夜影響內分泌” 等生理危害,讓參觀者清晰認知沉迷對身體的損害。特設 “網絡賦能墻”,展示網絡在學習(在線課程)、社交(跨地域交流)、創新(青少年編程作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傳遞 “反沉迷≠反網絡” 的理念。互動角則強化參與感與實用性:入口處的簽到屏供參觀者選擇上網時長、瀏覽內容偏好等上網習慣,生成數據柱狀圖,直觀感知群體現狀;展臺擺放手機、平板,工作人員現場指導 “青少年模式”“屏幕使用時間限制”“內容過濾” 等功能的設置方法;“替代活動清單” 涵蓋籃球、跳繩等運動類,繪畫、樂高等興趣類,桌游、志愿者活動等社交類項目,讓青少年體驗線下互動樂趣。學會主動掌握網絡,而非被動沉迷。

反邪體驗區則以“科學揭秘” 為核心創新點。通過VR技術,市民可以 “走進” 邪教制造的虛假場景,親眼見證歪理邪說的荒謬之處。館內的 “邪教危害劇場”,以影像的形式展示邪教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嚴重危害,讓市民直觀感受到邪教的欺騙性和破壞性。此外,“科學實驗室” 板塊通過一系列簡單有趣的實驗,揭示了邪教所謂 “超自然能力” 的科學原理,引導市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認清邪教本質。

杭州市科普反詐體驗館通過貼近生活的場景、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豐富的互動形式,讓反詐、反邪、反沉迷知識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了市民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體驗館將根據社會熱點和新型犯罪手段,不斷更新體驗內容和形式,持續為市民提供實用、有趣的安全科普教育服務,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貢獻力量。

來源: 杭州市科技傳播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