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正處于降水季,多地遭遇洪澇災害,給人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洪澇災害不僅會導致財產損失,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傳染病的暴發。

那么,洪水災害到底會從哪些方面破壞原有的公共衛生平衡?洪水后出現哪些癥狀,需高度警惕是傳染病風險......科普中國邀請了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圍繞洪水災害后的一系列防疫相關問題展開解讀,幫助大家科學認識、有效應對。

以下為文字整理版本:

洪水災害會從哪些方面

破壞原有的公共衛生平衡?

洪水災害首先會破壞供水系統和污水系統,比如下水道、廁所這些污水處理系統被沖毀后,洪水可能攜帶很多人畜的糞便,還有生活污水里的致病微生物,進而污染供水系統。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其次,儲存的糧食、蔬菜、水果可能被污染,要是冰箱因斷電無法運行,里面的食物更容易變質。而且洪水沖擊道路后,部分地區可能出現食物和飲用水短缺,人們可能被動食用不太新鮮的食物,甚至被水浸泡過的食物,還有人會用雨水、洪水洗菜洗水果,這些都可能帶來消化道疾病風險;以及夏季潮濕悶熱的天氣容易讓食物更快變質。

另外,蒼蠅、蟑螂、蚊子這些有害昆蟲活躍,也會傳播疾病。尤其是蚊子密度增加,可能傳播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疾病;老鼠因棲息地被淹沒,被迫向人類居住區活動,接觸機會增多,可能傳播出血熱等疾病。

此外,洪水里的致病微生物(比如細菌、真菌)還可能通過皮膚侵入人體,引發皮膚病。

洪水后出現哪些癥狀,

需高度警惕是傳染病風險?

傳染病一般都會出現發熱,再根據侵染的系統不同,還有其他癥狀。

比如呼吸道疾病會有發熱,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嚴重的會出現呼吸急促、胸悶;消化道感染性疾病除了發熱,還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鮮血便或黏液膿血便;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水樣便,嚴重時會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昏迷、休克;蟲媒傳播的疾病(比如登革熱)通常會有發熱、皮疹、關節痛、肌肉酸痛;流行性乙型腦炎會有神經系統受損的表現,比如劇烈頭痛、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皮膚病可能會出現皮膚紅腫、疼痛、化膿。如果出現持續高熱,或者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腹瀉次數超過十余次,應該及時就醫。出現癥狀后先做好自我隔離,避免傳染給周圍的人,癥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都需要盡快就診。

針對洪水后高發的這些傳染病患者,

救助的關鍵是什么?

洪水后救助的關鍵有幾個方面:一是在政府沒通知飲用水安全前,不要用雨水、洪水洗菜洗水果,盡量減少感染風險;二是食物要吃包裝完好的,冰箱斷電后變質的食物千萬不要吃,食物一定要煮熟,不要吃生冷或半生的食物,被水浸泡過的蔬菜水果也不要吃;三是臨時安置點人口密度大,容易發生呼吸道傳染病,如果有人發燒、咳嗽,要單獨隔離;有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也要單獨隔離。

另外,要做好防蚊(比如掛紗窗、用驅蚊產品)、滅鼠,減少動物傳人的風險。還有就是大家要互相安慰、幫助,盡量休息好,補充營養,保持心情放松,提高抵抗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對于受災地區的慢性病患者,

他們是否感染傳染病的風險更高?

慢性病患者感染傳染病后,發展為重癥或危重癥的風險更高,而且他們行動不便,在洪澇災害后更易感染,感染后也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需要格外照顧。

針對這類人群的防護細節:首先要保證規律用藥,提前儲備慢性病藥物(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藥物),避免因交通阻斷斷藥;其次,災害發生后,社區或救助部門要建立慢性病患者清單,重點照顧這些行動不便的人群;另外,家人、鄰居或相關部門要多關注他們的用藥需求,減少發展為重癥的風險。

災區群眾可能會“恐慌性屯藥”,

到底哪些藥品是必要儲備?

必要儲備的藥品包括:慢性病患者的降壓、降糖等規律用藥;常用的解熱鎮痛藥;口服補液鹽(應對腹瀉);外用的抗生素、皮膚消毒產品(應對洪水后的皮膚感染);抗生素是處方藥,使用時需要遵醫囑。其他藥物沒有必要過度儲備。

災區群眾回家后

需要處理哪些衛生隱患?

回家后要徹底清理被洪水浸泡過的區域,用消毒產品對地面、墻面進行消毒;檢查儲備的食物(糧食、蔬菜、水果),被水浸泡過的變質食物不要食用;檢查儲備的水,如果被水完全浸泡過,可能已被污染,不要飲用;盡快恢復污水處理系統、廁所等設施,避免傳染病擴散。

作者丨李侗曾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 北京預防醫學會感染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普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來源: 科技熱點追蹤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