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反復寫自己的名字時,
某個筆畫突然變得陌生;
盯著同一個文字看久了,
竟一時想不起它是啥意思了。
別擔心,
這不是記憶力衰退,
而是大腦在悄悄“摸魚”。
心理學上管這叫 “語義飽和” ,
簡單來說就是:
同一個字看太久,
大腦識別系統會暫時“罷工”。
大腦的認字系統,
為什么會突然卡殼?
早在1960年,
便有研究者將這種現象
命名為“語義飽和”。
首先,
我們的大腦識別漢字,
其實分兩步:
先看字形,
比如“貓” 的偏旁部首;
再關聯到它的意思
—— 那是毛茸茸、
會喵喵叫的動物。
這就像工廠的流水線,
前道工序處理筆畫、
識別字形,
后道工序則匹配語義、
關聯含義,
分工清晰明確。
而長時間盯著同一個字看時,
眼睛會持續接收
這個字的字形信息,
這會讓大腦中負責處理該字形的
神經元反復被激活。
這些神經元
不斷向神經中樞傳遞信號,
促使神經中樞反復調取
記憶庫中的相關信息。
但在短時間內經歷這樣的
高頻重復過程后,
神經元會因過度工作而疲勞。
它們會逐漸減少對刺激的響應,
到最后甚至“罷工”,
不再向神經中樞傳遞信號。
哪些字詞更容易
發生語義飽和呢?
有研究發現,
帶有中性情感的字詞
最容易出現語義飽和現象,
而最不易發生語義飽和的
是帶有消極情緒的字詞。
這與不同情緒色彩的
字詞對人的意義權重差異有關。
中性詞往往缺乏深刻的
情感聯結或關聯性。
比如像“桌子”“窗戶” ,
我們日常頻繁使用卻很少投入情緒,
反復凝視時,
大腦也就懶得持續關注了。
而像“危險”、“劇毒”這類詞,
天然帶有警告屬性,
大腦會主動維持對
這類詞語的語義敏感度,
從而減少語義飽和的發生,
即便反復接觸,
我們也能較快識別它的含義。
另外,
已有學者發現,
語義飽和能有效抑制演講焦慮。
對于那些口吃的人來說,
不斷地重復一 些單詞,
使大腦神經疲倦,
也可以弱化由此產生的焦慮感。
這種現象
不止出現在視覺里。
我們的所有感官
都懂這套“偷懶”邏輯。
比如照鏡子超3分鐘,
會覺得自己臉變形了,
慢慢就覺得不認識
鏡子中的人了,
這是面部識別細胞累了;
連續聞咖啡香,
時間久了就沒感覺了,
這是嗅覺受體開始“摸魚”;
老祖宗早說過
“久居蘭室不聞其香,
久居鮑市不聞其臭”,
其實就是嗅覺的語義飽和。
這本質是大腦的 “節能方案”,
對重復信息降低敏感度,
好集中精力處理新情況。
原來這些看似奇怪的小瞬間,
都是大腦在默默守護我們呀!
作者:四月
來源: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