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把飛行中的耳悶、耳脹當成“小毛病”,可一旦遇上感冒,這種不適會瞬間升級為“劇痛”,甚至持續好幾天。為什么會這樣?答案藏在一條叫“咽鼓管”的小通道里。

一、飛機起降時,耳朵發生了什么?

飛機爬升或下降時,外界氣壓在幾十秒內驟升或驟降。鼓膜外側的氣壓隨之變化,而鼓膜內側的中耳腔卻像一個“密閉房間”,必須依靠咽鼓管這條“通風管”與外界相通,才能平衡壓力。正常情況下,我們只需打個哈欠、嚼嚼口香糖,咽鼓管便瞬間打開,壓力差消失,耳朵“噗”地一聲恢復通暢。

二、感冒時,咽鼓管被“堵死”了

感冒病毒會讓鼻甲、鼻咽部黏膜充血、水腫,分泌大量黏液。咽鼓管的開口正好藏在鼻咽側壁,一旦被腫脹的黏膜“封門”,再想通過吞咽、打哈欠打開它就難上加難。于是鼓膜兩側形成巨大壓力差:外側壓力驟減(起飛)或驟增(降落),鼓膜被迫向外鼓出或向內凹陷,劇烈牽拉痛覺神經,出現刀割樣、搏動樣疼痛,這就是“航空性中耳炎”。

三、劇痛之后,還可能留下“后遺癥”

若壓力差持續過大,鼓膜可能破裂;中耳內負壓還會把血管里的液體“吸”出來,形成中耳積液,導致悶脹感持續數日,甚至繼發細菌感染,演變為化膿性中耳炎,出現耳流膿、聽力下降。

四、如何預防和緩解?

能不飛就不飛:急性感冒、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發作期,盡量避免乘機。

藥物先行:起飛前30分鐘使用含“偽麻黃堿”或“羥甲唑啉”的鼻噴劑,可快速收縮鼻甲、打開咽鼓管;口服抗組胺藥或減充血劑也能減輕水腫。

主動通氣:起飛和降落時頻繁做吞咽、咀嚼、打哈欠動作,或嘗試“瓦爾薩爾瓦動作”(捏鼻閉嘴,緩慢用鼻呼氣),但切忌用力過猛。

輔助工具:佩戴“氣壓平衡耳塞”可減緩壓力變化速度;嬰幼兒可喂奶、使用安撫奶嘴促進吞咽。

疼痛出現后的處理:落地后若持續劇痛、聽力下降,應盡早就醫。醫生可通過耳鏡、聲導抗檢查判斷是否有積液或穿孔,必要時行鼓膜穿刺、置管或抗感染治療。

一句話總結:感冒時坐飛機耳朵劇痛,并非“小題大做”,而是咽鼓管被堵后,鼓膜在氣壓差中“受夾板氣”的結果。提前干預、及時就醫,才能把一場潛在的中耳損傷化解為旅程中的小插曲。

來源: 科普驛“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