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人剛把一大勺冰西瓜塞進嘴里,突然前額像被電鉆擊中;有人豪飲冰可樂,太陽穴瞬間“秒結冰”。這種俗稱“腦結冰”的怪象,學名叫做冰激凌頭痛(ice-cream headache)或冷刺激頭痛(cold-stimulus headache)。它既常見又神秘,今天我們就用神經科學、生理學和一點生活經驗,拆解它的來龍去脈。

一、冷刺激如何“凍住”大腦?

觸發器:上顎或咽喉突然受冷

當冰冷食物快速接觸口腔頂部(硬腭)或咽部時,局部溫度驟降,黏膜下的血管——主要是上頜動脈分支——瞬間劇烈收縮。

連鎖反應:血管-神經-血管

? 血管收縮激活三叉神經上頜支(V2),后者與眼神經(V1)、下頜神經(V3)在腦干匯聚。

? 大腦誤把“上顎過冷”解讀為“前額受寒”,于是啟動“保護程序”:反射性擴張顱內前動脈及前額軟組織血管,試圖給“受寒區”供暖。

? 血管快速擴張牽拉周圍痛覺纖維,產生搏動樣疼痛,位置常在前額、太陽穴或眼眶后。

時間軸:10-30秒“登頂”,1-2分鐘撤退

全過程短則十幾秒,長則數分鐘。疼痛強度雖高,卻不會造成腦組織真正凍傷,更像是一場“神經系統的烏龍報警”。

二、為什么有人更容易中招?

? 飲食方式:大口豪吞、讓冰冷食物長時間貼在上顎的人,觸發率顯著升高。

? 個體差異:偏頭痛患者三叉神經更易興奮,“腦結冰”發生率是普通人的2-3倍。

? 環境溫度:戶外高溫時,口腔與顱外溫差更大,血管反應更劇烈。

三、把“冰刃”變溫柔:四招預防

小口慢咽:給口腔溫度“緩沖區”,每秒升溫0.1 ℃就能讓血管收縮幅度減半。

用舌尖“當盾牌”:先讓少量冰水在舌尖滾動升溫,再向后運送,可顯著降低硬腭受冷面積。

暖空氣助攻:吃冰時微張口,讓呼出的溫暖空氣流經上顎,減少局部溫差。

避開空腹:低血糖會放大血管反射,飯后30分鐘再吃冰更安全。

四、與“真·腦結冰”區別

冰激凌頭痛只是功能性疼痛,無器質性損傷。若出現持續不緩解、伴視力模糊或肢體麻木,應警惕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甚至腦血管事件,及時就醫。

五、給好奇心加餐

2022年《英國醫學雜志》一項趣味實驗:讓受試者用吸管猛吸-5 ℃冰漿,同時經顱多普勒實時監測。結果顯示,前動脈血流速度在20秒內先降后升,與主觀疼痛峰值同步,為“血管牽拉學說”再添實錘。

結語

“腦結冰”不是大腦真被凍住,而是神經血管把“口腔冷”誤報成“額頭冷”,引發一場短促而劇烈的疼痛。了解原理,我們就能繼續享受冰爽,卻不再被大腦“惡作劇”嚇到。下次吃冰,不妨慢一點、溫柔一點,讓夏天該有的清涼與安心同在。

來源: 科普驛“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