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指西南,維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在每年公歷8月7、8日或9日。 “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立秋暑去涼來,是秋天的開始。正如民間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的清晨,少了一份悶熱,多了一份清爽;到了陽光普照的中午,氣溫升高,又變成夏天一般,此時若加上一兩場雨,暑熱、潮濕之感又會漸生;等到太陽下山,溫度再次下降。
秋主收,萬物收斂,陽氣漸斂而熱氣逐漸向地下滲透,為由熱轉涼、由陽盛轉向陰生之時。因此,此時養生要注重養陰,以收斂為原則,讓身體適應即將到來的秋之氣。
秋季從立秋之日起,至立冬前而止,經歷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秋季是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過渡階段,人體受自然界影響,肌膚腠理由疏松趨向致密,陽氣開始收藏,身體的生理功能活動也隨之改變。
宜減辛增酸立秋后飲食應以“減辛增酸”為原則,以收斂肺氣。《黃帝內經》言:“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酸性食物能收斂肺氣,辛味會發散肺氣,飲食上要適當多吃酸性食物,少吃辛味食物。《備急千金藥方》亦指出:“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蔥、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等為辛味食物,應當少吃。烏梅、山楂、橄欖、葡萄、蘋果、柚子、石榴等為酸性食物,能收斂肺氣、保養肝臟,可適當多吃。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多吃生津潤肺的食物,少吃過燥食物。秋季燥氣正旺,容易損傷肺臟的陰氣和津液,立秋時應通過飲食來滋陰潤肺,生津潤燥。可適當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糯米、大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制品等柔潤的食物,以益液生津,以升陰氣,以養華蓋之肺。
宜早睡早起《黃帝內經》中說,秋季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進入立秋后,夜漸長晝日短,應增加晚上的睡眠時間。早睡可以養陰斂陽,早起可調暢肺氣,符合秋季滋陰養肺的養生之道。
宜預防感冒秋季早晚的溫差較大,一些抵抗力或適應性較差的人,很容易患感冒。由于早晚溫差較大,天涼時宜酌加衣服,睡覺時應蓋好被子。在氣候突然變化時,避免出現在人多的公共場所,以防感染。預防感冒還可吃些楊桃、檸檬、葡萄、柚子、梨等含維生素C多的水果。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應及早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宜適度運動秋季人體處于內養收斂階段,故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微汗為宜。過度運動會汗出過多,導致人體的津液丟失,所以要盡量避免。運動方式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動作舒緩,柔中有剛。秋季早晚稍涼,不宜過早晨練。
可練《玉軸經》所載秋季養生功法,具體做法如下:洗漱后,于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里津液充滿,漱幾遍,分3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停留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腭,用鼻吸氣,并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呬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持之以恒,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宜防唇裂由于天氣逐漸變冷、氣候干燥,嘴唇、口角的皮膚黏膜易脫落、起鱗片,繼而干裂出血。在這種情況下,細菌容易乘虛而入,引起感染、糜爛,嚴重者還會出現腫脹、化膿。預防唇裂的方法:一是在洗臉后,口唇上涂些油脂。二是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瓜果,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維生素。
來源:中國中醫
來源: 中國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