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寄語:抓住歷史發展的新機遇
桂建芳院士在自己的辦公室門口和室內各擺放著一口玻璃魚缸,長勢良好的金魚、“中科3號”“中科5號”等魚兒在水中游弋嬉戲。在桂建芳院士看來,遺傳育種研究領域自有一種“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魅力。他對青年學者充滿期待,熱忱地歡迎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遺傳育種研究工作隊伍,去體會研究所帶來的獨特的幸福感與成就感。桂院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需要我們研究人員更加努力,去適應發展,抓住機遇。“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句話還是說得不錯的,只有你自己準備充分了,機會來臨的時候才能把握住。
我在這里要特別呼吁一下:做遺傳育種研究的人一定要守住青山不放松,堅定十年磨一劍的信念,不斷堅持。遺傳育種工作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碰到做得好的,你運氣好,10年還可以出個品種。像我做這個異育銀鯽算是運氣比較好的,我堅持下來了,所以取得了一個品種又一個品種,就是差不多10年推出一個品種。萬一運氣差,他也做得很艱苦,也付出了很多的勞動力、很多的智慧,但是可能偏偏就是做不出來。我做的這個魚之所以10年就能出一個品種,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的繁殖周期短,如果養得好,基本上1年就會繁殖一代。有些魚,像四大家魚青草鰱鳙,都要4到5年才能繁殖一代。按照我們培育品種的認定標準,一個品種要穩定下來,基本上要經過四代,也就是說從它的繁殖循環周期來考察,如果培育了四代之后還是相對穩定的,才能作為一個品種來認定,沒有到四代就很難達到這個效果。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效果,你卻把它作為一個品種推廣出去,它的性狀可能得不到保證,可能會分離、產生變異、發生變化,有時候就會害了農民、害了漁民,就“坑農”了。所以做這種大型魚類,研究人員一生能夠培養出一個品種就不錯了。
我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過很郁悶的時候呢?肯定有些事情在過程當中會有一些郁悶,有一些沮喪,但是如果把問題攻克了,最后達到目標了,相應地也會產生很強的幸福感。我們長時間做研究,在旁人看來可能會覺得枯燥,但是我們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保持著一種好奇心和興趣,樂在其中,就不會覺得枯燥和無聊。我總是能夠體會到自己是充滿了幸福的,總是以很高興的心態來做科研,還有一個原因:我是1956年出生的,我們這一代人經過了那種大起大落的政治運動,經歷了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到現在親歷社會在不斷地進步,做研究的條件和環境越來越好,所以更加有一種滿足感。國家提供研究平臺,提供研究經費,你干的又是自己喜歡干的事,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就能夠獲得滿足感、快樂感,就會有幸福感。這個是相輔相成的。
縱向對比今昔,橫向對比國內外形勢,正可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桂建芳院士認為遺傳育種研究當前正面臨著重大的發展機遇,對國家的未來、對行業的未來抱持著充分的信心:
我們從一窮二白一直走到各方面條件都有很大提升的今天,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階段。想想如果再回到30多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水生所的研究員沒有自己的房子,把你安排在哪里你就住哪里,4個人住1間房、2個人住1間房。現在不一樣了,20世紀90年代開始房改,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基本上家家都有房子了,銀行里也有存款。現在的年輕人從小就擁有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自然就會從更高的起點去思考新的問題,他們的幸福閾值更高了。我有時候開玩笑說,現在我們水生所的研究員住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小孩一出生就在那個大房子里有自己獨立的房間,家里裝修也很好,到了讀大學的時候,要4個人住一個房間,孩子就適應不了,這樣一來他們缺乏幸福感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下一代對幸福感的追求更高了。我的小女兒1994年出生,她從武漢大學畢業后去美國讀博士,去了之后打電話回來跟她媽媽聊天,說,這邊怎么這么破啊,比我們武漢大學差多了!所以時代發展了,你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樣的,標準更高了嘛。現在國家抓緊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也是為了讓老百姓,包括年輕的一代,看到一個更好更美的世界。我出差到外地,看到一些縣級市,甚至一些鄉鎮,現在都建設得很好,好多都有湖啊、小河啊,也建設了親水平臺讓人與自然親近,生態環境真是大變樣了。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是以犧牲環境、犧牲生態為代價來發展,只要能夠富起來,你就可以大膽地去干,這在當時那個從無到有的時代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但是進入21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對民族的重要性,多次強調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理念。現在啟動的長江大保護,“十年禁漁”,我們所里一個老先生——曹文宣院士在10多年前就提出來了,我對此是非常贊成的。“既飲健康水,又食改良魚。江河湖海蒼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魚蝦蟹,無論草蟲菌藻,何者是多余?再寫新水經,范蠡亦漁夫。添植被,鋪濕地,展藍圖。六湖一脈環繞,碧水還通途。破解生殖奧秘,揭示病疫玄妙,漁業護平湖。傳世西施在,應嘆水光殊。”這首詞是我對我們研究所多年來研究工作的總結。作為曾經的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十分關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國家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高的階段。為什么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們如此緊張?因為它們的政治精英看到了中國發展的趨勢,從而形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我們發展的手段和意識,已經具備能夠與他們進行競爭的格局了。所以從全球格局的層面上來看,有些東西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問題是我們怎么去應對,包括對于種源、土地,包括生態環境的改善,我們的中央領導集體應該是有一個新的考量。所以這也是時代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出現的關鍵節點,我們要踩準節點不斷地去推進工作,多出好的成果。
國家在快速發展,對科研的投入也在持續加大,當前的研究條件已經遠遠超過我們年輕的時候。在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在政策機遇來臨之際,我們要做的是穩穩地走好每一步。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保持一致的節拍,就能最終取得成功。
來源: 武漢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