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西昌市的瀘山景區,靠近碧藍的邛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人文景觀延續百年。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就在這茂密的瀘山中,成為游客打卡的重要景點(圖1)。

涼山彝族社會的歷史發展路徑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區的鮮明特殊性。其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前,并未經歷封建主義階段,而是以“一步跨千年”的方式,從奴隸制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獨特的歷史跨越,根植于涼山彝族長期封閉的社會形態。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當地仍保留著以黑彝家支為核心、等級森嚴的奴隸制度,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改革徹底終結了這一制度。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奴隸制、建立人民政權等舉措,涼山州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成為中國民族地區“直過社會”轉型的典型范例。

圖1.位于四川省西昌市的瀘山風景區 圖片來源:網絡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作為我國唯一以奴隸社會形態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收藏了大量與“彝海結盟”相關的文物。盡管“殺雞刀”的具體實物尚未公開詳細資料,但博物館展出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劉伯承授予小葉丹的“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隊旗等文物,均與結盟儀式密切相關。在中國革命史與民族團結史上,“彝海結盟”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1935年5月,中央紅軍在巧渡金沙江后,面臨穿越涼山彝族聚居區的挑戰。由于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迫政策,彝漢矛盾尖銳,彝區被視為“禁地”,國民黨甚至斷言紅軍會重蹈石達開覆轍。然而,紅軍通過嚴格執行民族平等政策,贏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劉伯承率領的先遣部隊在冕寧彝區遭遇彝族武裝的阻撓,但紅軍嚴守紀律,未予還擊,最終通過溝通與誠意,促成了與小葉丹的結盟。

結盟儀式在彝海湖畔舉行,按照彝族傳統習俗,需以“歃血為盟”的儀式確立信任。儀式中,彝族同胞宰殺一只大紅公雞,將雞血滴入盛有湖水的碗中,劉伯承與小葉丹共同飲下血水,對天立誓結為兄弟。二人的結拜雕像現在仍佇立在西昌市城區內的大轉盤口上,來往的行人在途徑的路上都可以一睹二人結拜時的豪邁風采。作為結盟的器具,這把殺雞刀不僅是宰殺公雞的工具,更是民族團結的象征,體現了彝族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與神靈的敬畏,以及通過血盟建立信任的古老傳統(圖2)。

圖2. 彝海結盟殺雞刀 圖片來源:網絡

博物館通過場景復原、文物陳列與影像資料,生動再現了結盟儀式的全過程,使觀眾得以直觀感受殺雞刀在歷史瞬間的關鍵作用。“彝海結盟殺雞刀”雖是一把普通的工具,卻在歷史轉折點上承載了非凡的意義。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民族政策的成功實踐,也記錄了彝族同胞與紅軍之間的深情厚誼。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通過這一文物的展陳與闡釋,不僅讓后人銘記歷史,更激勵著當代社會繼續以文化尊重與平等對話促進民族團結。正如小葉丹后人用生命守護紅軍旗幟一樣,殺雞刀所象征的信任與承諾,將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豐碑上。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