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點鹵汁就能讓豆漿變成豆腐?一點骨膠就能讓墨汁留色多年?為什么洗潔精稍微揉搓就能涌起一大堆泡沫?人類肉眼何以望見幾千光年外的星星?
在這些“小刺激、大反應”事物的背后,是微觀世界里“變形藝術家”軟物質的神奇魔力!
軟物質:藏在日常里的“變形藝術家”
軟物質,是一類結構隨著外界應力作用發生顯著變化的物質,廣泛分布于自然界與工業生產之中。
你或許沒聽過它的名字,卻每天與它相擁:陽光下,肥皂泡沫發出彩虹光澤的膠體;手機屏幕里列隊變換的液晶分子;穿在身上的棉、絲纖維;甚至身體里的細胞、蛋白質,都有軟物質的參與。
從折疊屏手機的光學膜,到神舟飛船返回艙的耐高溫材料,軟物質正沖破國外技術壟斷,成為破解“卡脖子”難題的關鍵力量。在新材料、新能源、“雙碳”、空天科技等國家戰略領域,軟物質的身影從未缺席。
簡而言之,這些能在外界作用下靈活改變結構,卻始終保持特性的物質,都有個統一的名字——軟物質。
從交叉學科到國家需求:軟物質專業的硬核底氣
1991年,物理學家德熱納在諾貝爾頒獎儀式上,以“軟物質”為演講題目,首次闡述了“軟物質”這一新概念,自此許多物質擁有了一個新體系。
2024年,教育部批復設立全國首個“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華南理工大學成為這一新興學科的開拓者。它的誕生源于現代科技對“跨學科解決方案”的迫切需求——簡單劃分的單一學科已難以應對新材料研發、智能器件設計等復雜挑戰。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軟物質科學與工程打破了傳統學科的邊界,融合物理、化學、材料、生物、工程等多領域知識,以“整體”研究的態勢,致力于探索軟物質的微觀機制與宏觀應用。
這門專業學什么?
核心課程:筑牢基礎,打通交叉壁壘
基礎理論:軟物質中的數學方法、物理量子學基礎、軟物質物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數學、物理、化學“齊上陣”,搭建扎實的理科底盤;
專業核心:軟物質結構與表征、高分子物理、智能材料設計等課程,聚焦軟物質的獨特性質與調控規律;
交叉應用:融合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環境科學等領域的選修課程,對接不同行業需求。
實踐體系:從實驗室到產業的無縫銜接
基礎實驗:借助擁有掃描電鏡、3D打印機、光譜儀等設備的“智造工坊”,掌握軟物質的合成、表征與性能測試基本功;
創新項目:參與材料設計、性能優化等探索性課題——比如開發可降解包裝材料、設計柔性電子器件等,培養自主創新、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行業實踐:對接制造業企業研發需求,參與新能源材料、醫用耗材等實際項目,理解產業轉化邏輯。
學了軟物質專業,未來能走向何方?
“雙碳”、材料科學、能源科學、微納米技術等種種領域,皆是軟物質與工程專業的學生施展才華的多元天地。
科研深造:進入高校或科研院所,探索軟物質的微觀機制,為新型智能材料、仿生材料提供理論支撐;
企業研發:在電子、新能源、醫藥、化工等企業從事材料設計、工藝優化、產品開發等工作;
交叉創新:結合人工智能、芯片、機器人等技術,開發材料模擬計算模型,推動微觀世界前沿發展。
“柔性”智慧驅動“硬核”科技
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的魅力,在于它用“柔軟”的智慧解決“堅硬”的難題。從可穿戴設備的柔性傳感器到碳中和所需的高效催化劑,從智能給藥系統到空天飛行器的自適應材料,這一領域正不斷改寫人類對材料的認知與應用邊界。
當科技的進步越來越依賴多學科的融合,軟物質科學與工程專業正以其交叉創新的基因,為未來材料革命與產業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柔性動力”。
審核:華南理工大學前沿軟物質學院
監制:戰釗
記者:林佳欣 蔡琳
整理:蔡悠悠(實習)
來源: 科學報國正當時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