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39期。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好熱!埃菲爾鐵塔都被熱“彎”了
2)中國因極端高溫住院的人可能大幅增加
3)天空驚現“海嘯云”
4)美國計劃人工降雨,然而是“蒼蠅雨”
5)氣候變化,北極有毒藻類污染食物網
埃菲爾鐵塔都被熱“彎”了
7月1日,法國埃菲爾鐵塔宣布臨時關閉頂部區域。在極端高溫的影響下,鐵塔頂部向背光側出現了較大的傾斜,短暫偏移了約20厘米。
埃菲爾鐵塔:誰說歐洲涼快了? | Timelab/Unsplash
作為鋼結構建筑,埃菲爾鐵塔變“彎”其實是符合熱脹冷縮的規律的。在陽光的炙烤下,鐵塔受光側膨脹比背光側更加嚴重,因而會向背光的一側傾斜。幾年前,埃菲爾鐵塔也曾因高溫而傾斜過,不過這次的彎曲程度比往年都更嚴重。
冬天,埃菲爾鐵塔塔身會向內收縮 | Get Lost in Wanderlust
6月以來,歐洲相繼被高溫浪潮席卷。法國早早就拉起了紅色高溫預警,但熱浪的嚴重程度依然超出了人們預期。7月第一天,法國溫度便超過了38℃。數百所學校因此停課;盧浮宮也暫時關閉。
西班牙6月氣溫打破記錄,成為有史以來最高的記錄 | Europa Press News/Europa Press
作為全球變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歐洲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監測數據發現,今年地中海溫度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溫度高了9℃。
中國因為高溫住院的人都變多了?
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指出,氣候變化正在不斷影響中國人口,加重其與溫度相關的住院負擔。此研究由武漢大學主導。
研究人員收集了2021至2023年間中國301個城市的7000多家醫院的住院數據,結合氣象數據和未來氣候情景,預測評估了不同地區極端氣候對人們住院風險的影響和經濟負擔。
今年7月以來,中國許多城市的氣溫都已達到37-39℃ | bastillepost
結果發現,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例如甘肅和四川,對極端氣候最為敏感。當地的人們不僅容易因極端高溫而住院治療,也容易受到寒潮等低溫事件的影響。北方地區的人們,例如內蒙古和東北,則對極端低溫更加敏感。在疾病方面,北方的人們往往更容易在高溫時出現呼吸系統相關的疾病;而在西部地區,不論高溫還是低溫,人們對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等疾病都更加脆弱。
結果還發現,在極端高溫下,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住院風險顯著增加。在多個城市(例如北京、武漢和蘭州),青少年都表現出較高的熱敏感性,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身體尚在發育階段,在體溫調節方面還不成熟。
極端高溫正在讓越來越多的老人住院治療 | Kyle Lam/HKFP
除此之外,南北兩方的孕婦在身體健康方面也不盡相同。北方地區的孕婦更容易受到高溫影響,誘發心血管相關疾病和胎盤功能障礙;南方地區的孕婦則可容易面臨低溫帶來的風險。
研究還指出,到2100年,中國因極端高溫導致的額外住院人數可能大幅增加,具體增幅將取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
7月2日,中國國家疾控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首個國家級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凸顯高溫健康風險防控的緊迫性。減緩氣候變化、制定相應的策略以保護脆弱人群,已經刻不容緩。
天空驚現“海嘯云”
最近,在葡萄牙的海灘上,許多人目睹到了一片巨大的“海嘯云”。這種云恰似其名,像一波巨大的海嘯,遮天蔽日,洶涌奔騰,引得不少游客拍照記錄。
海嘯云屬于滾軸云,當冷空氣遇到炎熱干燥的環境時便可能形成。這種云在澳大利亞比較常見,而歐洲的高溫也催生了海嘯云。
壯觀的海嘯云 | Tommy Karoli/Facebook
海嘯云出現后,人們會迎來較長時間的晴天和多云天氣。不過,科學家表示,海嘯云的形成同樣也反映著全球變暖給地球氣候帶來的影響,隨著高溫天氣不斷加劇,未來人們可能會更加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景象。
“蒼蠅雨”來襲
人工降下“蒼蠅雨”?不是搞抽象,美國人面臨的入侵敵人是一種在“蒼蠅界”叱咤風云的物種——螺旋錐蠅。
螺旋錐蠅成年后外表呈黑色和藍綠色| Michael Miller/Texas A&M AgriLife
螺旋錐蠅,又叫做“新大陸螺旋蠅”。這種蒼蠅和人們平時見到的蒼蠅不太一樣,它們是一種極具攻擊性的食肉性蒼蠅。它們會瞄準恒溫動物身上一切微小的傷口,在傷口中排卵、孵化蛆蟲。這些蛆蟲長著兩顆鋒利的“門牙”,它們會鉆入宿主體內,以宿主的組織為食,嚴重危害宿主健康,甚至還能讓其感染至死。螺旋錐蠅還能感染人類,因此也被稱為“食人蠅”。
螺旋錐蠅的幼蟲會長出黑色的口鉤 | Michael Miller/Texas A&M AgriLife
去年年初,這種蒼蠅便開始在中美洲爆發,到了年底,墨西哥也發現了螺旋錐蠅的蹤跡。由于擔心這些蒼蠅會繼續北上,蔓延到美國境內,美國便開始計劃通過“人工降蠅”來阻止螺旋錐蠅的蔓延。
這種方法的思路很簡單。人工降下的蒼蠅其實是人為改造的螺旋錐蠅,這些蒼蠅沒有繁殖能力,因此當它們與入侵的野生螺旋錐蠅交配后,無法產下后代,進而逐步減少螺旋錐蠅的數量。
巴拿馬的一家養殖場正在生產改造后的螺旋錐蠅 | COPEG/AP
目前,只有巴拿馬一家蒼蠅養殖場在生產改造的螺旋錐蠅。考慮到光是美國便可能需要幾億只螺旋錐蠅,因此,美國也開始在境內建造養殖場,用于生產改造后的螺旋錐蠅,預算估計將會達到3億美元以上。
有毒藻類污染北極食物鏈
最近一篇發表《自然》(Nature)上的研究發現:在北極,原本因太冷無法生存的有毒藻類,現在正在快速繁殖,可能污染了海洋食物網。
研究者和北極原住民合作,收到了過去19年里的205頭弓頭鯨的糞便樣本。這些樣本要么來自狩獵,要么來自異常死亡的擱淺弓頭鯨。浮游動物、磷蝦等攝入有毒藻類后,又被以濾食為生的弓頭鯨吃掉。所以通過這些樣本,研究者可以觀察食物網中的藻類毒素濃度。
目前,研究者已經發現了至少兩種藻類毒素濃度升高:一種是擬菱形藻,可以產生神經毒素軟骨藻酸;另一種是亞歷山大藻,可以產生石房蛤毒素。這些毒素已經在不少海洋動物體內被發現,比如蛤蜊、螃蟹、海鳥、海象和鯨等等。
兩種有毒藻類|Brian Bill NOAA Fisheries/Northwest Fisheries Science Center
研究者表示,這些有毒藻類在溫暖的條件下生長得更快。這些藻類細胞可能已經在海底沉寂了幾百上千年,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生長繁殖。過去,北極的底層水溫太低,隨著海洋變暖,繁殖的條件正在變得成熟。此研究首次定量顯示了氣候變化、海冰減少和食物網中有害藻類濃度之間的直接聯系。
參考文獻
[1]https://euroweeklynews.com/2025/07/02/extreme-heat-forces-eiffel-tower-shutdown/
[2]https://www.vice.com/en/article/a-giant-tsunami-cloud-freaked-out-beachgoers-in-portugal/
[3]https://edition.cnn.com/2025/07/09/science/new-world-screwworms-outbreak-fly-factory
[4]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5df88e1562a.html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52-w
[7]https://abcnews.go.com/US/toxic-algae-blooms-increasing-arctic-due-climate-change/story?id=123582855
作者:小小澤
編輯:黃線狹鱈
來源: 果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