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華東、華北、東北等多地遭遇持續強降雨襲擊,引發洪澇及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面對災情,相關部門及地方政府全力投入搶險救災工作,壹基金等公益組織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社區動員、轉移受災群眾、發放救災物資等行動,為受災地區提供了有力支援。社區日常防災能力建設至關重要,而壹基金在社區動員方面,積累了諸多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本文節選自《公益項目技術價值評析》系列書摘的第六篇,內容來源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安全家園項目模式梳理》(作者:何磊)。本篇摘錄了“安全家園”是如何聚焦于社區防災減災工作的,通過“選點—選人—參與式培訓—配套激勵”方法激活居民成為志愿者救援隊成員,同時借助脆弱家庭預案、榮譽表彰與情感維系等多重激勵手段,推動社區救援隊從被動參與轉變為自我組織、持續行動,最終實現社區自救體系的常態化運轉。
如何動員社區居民參與進來?
1 節點問題的提出
該節點問題是最為根本性的。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我國的行政體制是自上而下式的,諸多公共服務的提供、公共事務的解決是由政府等行政力量來主導和承擔的,社會底部(此處特指社區)還并未發育起來:一是大多數社區居委會還未意識到社區居民有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和潛力,因而很少為社區居民創造參與的平臺、渠道或機會;二是大部分社區居民自身的參與意識較弱、行動意愿較低,在公共事務面前容易出現“搭便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集體行動難”等情況。
以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社區居民猶如一顆顆深埋在土里的種子,陽光、雨水、化肥、土壤松軟程度等生長性條件還未滿足,離破土而出、開花結果還很遠。
**“安全家園”落地的關鍵單元在社區,關鍵主體在社區居民,即需要社區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建立起一支社區內部的救援隊,以維護本社區的安全。**那么,如何讓參與機會少、參與意識弱、行動意愿低的社區居民真正愿意參與進來并成為志愿者救援隊成員,這是第一個要回答的節點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參與”是社區治理領域、社區自組織培育議題下最為核心的一般化難題,其存在著兩條形態相似但實質狀態截然不同的軌道:**一條是形式化參與,即參加培訓或演練只是為了完成應急任務,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在平時預防災害或災害發生時根本不會采取行動;一條是真實性參與,即真的想要為社區防災、減災付出努力或做出貢獻,在預防災害或災害發生時自發積極地行動與響應。顯然,第二條軌道是“安全家園”想要通往的方向。
2 已有解法呈現
**做好前端選擇。**這里的選擇包含三個層面:**其一,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一線公益組織在提交項目申請的基礎上還要開展部分項目經費的自籌,自籌標準符合且通過壹基金的其他資格審查后才正式成為合作伙伴,由壹基金提供資金、防災減災物資等資源支持。
**其二,選擇合適的項目點。**即合作伙伴選取的項目點必須是那些真正有災害風險、有明確災害預防和應對需求的社區,例如“我們這邊種甘蔗多,現在村里頭有些人家的甘蔗林經常著火,一著火收成就沒了,如果等到鎮里頭來消防隊就不行了,全部燒完了,所以特別需要近距離的村里人能夠直接去救火,村本身的應急救援隊就很重要”(合作伙伴A)。
其三,選擇合適的救援隊成員。最常見的方式是由一線公益組織將相關標準告知村委會,由村委會進行公開招募或推薦,通常只要滿足長期居住在該區域且對防災、減災有興趣或熱情即可,退伍軍人或民兵是首選目標,“我們更希望退伍軍人、民兵或者不經常出村的這種力量加入進來,所以我們會跟村委溝通村里人員的現狀,因為這批人比外出務工的村民更加穩定,基本每天都在村里,一有什么,一呼馬上就到了,非常便于救援工作的開展”(合作伙伴B)。由村委會帶頭與相應人員進行意愿的確認,組建出一支社區志愿者救援隊,且由一名村干部擔任救援隊的隊長,以確保隊伍的社會合法性。
參與式培訓。讓救援隊雛形形成是為了對其展開針對性的培訓,即傳授相對系統且有效的防災、減災知識與方法。出于避免走向師授型講課,避免給成員造成過大心理壓力,避免過于抽象而讓人無法理解的考慮(這些都可能成為勸退隊員的原因),合作伙伴在培訓時應盡可能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格外注重培訓教官對待人的態度及方式,尤其是要具備平等尊重、友好溝通的視角與能力,以減輕因地位不對等而帶來的隔閡,拉近與救援隊成員之間的距離感,“培訓的教官很重要,我們重點挑選和善的、擅于溝通的、對大家很熱情的教官,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這樣親民的形象才會讓救援隊成員愿意聽他說、與他溝通、跟著他走,不然太有距離感了”(合作伙伴A);
另一方面,積極創造實操演練的機會,將每次培訓都營造成真正參與防災、減災過程的實景,并由教官全程陪伴一同練習,“培訓內容本身很重要,但知識點是需要配上例子的,例如,舉一些自己的經驗,大家才會更好地理解;通常我們在室內講完之后,都會將成員拉到室外進行隊列演練,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合作伙伴A)。
**配套行動支持。**盡管加入社區志愿者救援隊屬于公益行為,沒有直接的勞動報酬,但考慮到應充分調動有興趣或熱情的人,壹基金或合作伙伴在培訓之初就承諾采取相應的配套激勵措施:
第一,賦予身份的獨特性與主體性,體現為為所有救援隊成員提供統一的裝備,并為他們搭建在公眾面前露臉的平臺,“會為他們發放一套一致的裝備,包括衣服、名牌、背包及工具等,每次培訓都讓他們齊刷刷地出現,讓他們感到自己并不是普通村民;另外平時也會讓他們去為村民發放掛歷等物資,遞送溫暖的同時也使得居民對他們另眼相看”(合作伙伴A)。
第二,提高培訓的含金量,前期邀請領導一起參與,并將培訓時長與村民的工時掛鉤,由村委會根據工時支付一定的補貼,“你來參加培訓學習,是可以給你記工時的;有時也會邀請鎮書記、主任等一起到現場參與培訓”(合作伙伴B)。
第三,擴大學習防災、減災所帶來的效益,即個別一線公益組織可以幫助部分表現出色的救援隊成員考取救護員證,即救援隊成員通過參加培訓、實操演練,不僅有可能真正幫助所住區域減輕災害風險,還有可能掌握一項經過標準認定的專項技能,“我們在有些地方會跟紅十字會合作,救援隊成員有機會拿到一個救護員證,他們會認為名正言順地去做防災、減災的事情很好”(合作伙伴B)。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解法的呈現是對當前不同合作伙伴在不同項目點的探索的提煉與匯總。**其共性點在于所瞄準的落地單元都是那些有明確災害預防與應對需求的社區,很大程度上更加容易動員他們真正參與進來。**但面對那些沒有強烈需求或還未意識到有需求的社區居民,動員難度則更大、更高。
如何讓救援隊成員的參與走向可持續?
1 節點問題的提出
要想讓社區居民走向持續性參與防災、減災培訓及演練,甚至自發投入預防及應對災害事件當中,離不開過程中對救援隊成員的激勵。其與動員的作用有所不同。動員的作用在于讓社區居民掩埋在地底下的參與意識、行動意愿破土而出,激勵的作用則在于不斷對破土而出的小苗進行松土、澆水、施肥,進而使其得到趨于穩定的發育與成長。
就“安全家園”而言,其瞄準的公共事務是社區內潛在的各類風險性的災害,所要通向的終點是在社區內組建起一支自我組織災害預防、自我參與災害救援、自我開展災后重建的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整個參與鏈條相對較長。
眾所周知,災害具有突發性、偶發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即使預防得再好、準備得再充分,也很難完全預測災害是否會真實發生,以及發生的精準時間,一旦出現多次未發生的情況,就可能造成“狼來了”效應,對志愿者救援隊參與防災、減災的積極性與持續性產生影響。
此外,災害也具有潛在性、潛伏性的特征,即社區內可能存在不止一種風險性的災害,倘若未被預防的災害發生抑或已經預防的災害發生但未取得好的應對效果,志愿者救援隊可能會對項目所搭建的防災、減災體系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
再者,當預防的災害真實發生并得到較好解決時,志愿者救援隊的參與熱情、行動意愿會越發強烈、高漲,此時若缺少合適的回應與引領,也可能導致熱情和意愿逐漸下降甚至消退的風險。
**這就要求頂部壹基金與合作伙伴在項目進展的不同環節綜合運用激勵性手法。**激勵的恰當和持續運用至少能夠帶來以下兩重效果:一是讓志愿者救援隊的成功探索及做法被看到、被認可、被肯定,進而讓他們對自己的付出與努力由內而外地生發出自豪感、成就感、價值感;二是將支持感、同行感傳遞給志愿者救援隊的成員,以促使他們深度卷入“安全家園”之中,朝著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方向前進。
2 已有解法呈現
**將風險點當作資源。**培訓及培訓現場的操作演練只是讓社區救援隊成員掌握與理解防災、減災知識和方法的一種有效手法,而促使他們更好地內化的方式便是帶他們到村莊的各處去看,由他們自己去做風險點的篩查、規劃與應對措施的構建,以明確風險點的具體位置、各類資源所在的方位,做出針對具體風險的應急預案,并制作屬于本村莊的災害風險圖,“全村的風險災害資源全部都要匯集到一張圖上,這張圖標示出風險災害隱患點、資源所在地、鄉政府在哪里、村委會在哪里、超市醫院廣場等地方在哪里”(合作伙伴B)。
**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對脆弱家庭的識別,主要關注兩大群體:一是有留守老人或留守兒童的家庭;二是房屋位于災害隱患點的家庭。**社區志愿者救援隊要讓每一戶脆弱家庭單獨形成一個應急預案,并盡可能將相關災害應對技巧傳遞給他們,“那些脆弱家庭,每一戶都要有單獨的預案;如果他們家旁邊就是災害隱患點,那么當災害真正發生時,應該怎么跑、去哪里都是預案的關鍵內容,且需要教給居民”(合作伙伴B)。當前,這已成為“安全家園”落地任何社區時的一大關鍵行動內容。
**對接相關志愿服務資源。**為了充分發揮社區志愿者救援隊的作用,在接受培訓、操作演練、制作災害風險圖等本職工作以外,個別一線公益組織也會想方設法為志愿者救援隊成員鏈接志愿服務資源,在展現他們自我價值、自我能力的同時,將相關防災、減災知識與方法傳遞給更多的群體。
例如,湛江的合作伙伴將社區志愿者救援隊與學校對接,滿足其在溺水安全教育上的需求,“比如說我們靠近海邊,經常會有溺水事故,所以我們就會到學校去開展安全教育,講心肺復蘇、什么行為容易溺水、別人溺水可以怎么辦、自己溺水怎么辦等。這些都是我們這些社區志愿者救援隊在支持的”(合作伙伴A)。
**日常情感的維系。**在正式工作和非正式工作之余,出于增強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成員集體感和歸屬感的考慮,部分合作伙伴也很重視團隊整體文化及氛圍的建設,其核心體現為:日常階段通過創設不同的場域將救援隊成員聚攏起來,以形成相互交流、互動、聯結的紐帶。
展開來講,有時在每次培訓之后開展茶話會、圍爐夜話等活動,“需要經常地去維系感情,去做一些互動,例如,每次培訓或演練結束之后,都會讓大家留下來一起吃飯聊天,那個場景就像圍爐夜話一樣,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是在共同關心防災、減災這件事情”(合作伙伴A);
有時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相關活動,“每個傳統的節日我們都會動用起來,一起做個活動,讓他們有一種儀式感和歸屬感”;有時抓住平時的空閑時間集體做些事情,“我們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做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哪怕平常沒什么事情,也會創造讓他們隊員全部湊齊的機會,走到一起碰個頭,干點什么事情”(合作伙伴B)。
**精神激勵與價值激勵的結合。**在救援隊成員參與防災、減災,從培訓到實操演練,再到真正在災害現場進行救援等一整個行動鏈條中,還有兩重激勵要素:
一是,壹基金或合作伙伴的外部認可與肯定。當前涌現出來的做法包括:對“最美志愿者”進行表彰,“要讓這批人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崗位意義、所做的事情對大家的幫助,給他們一種存在感和價值感,所以我們會對他們進行認可和頒發榮譽”(合作伙伴B);舉辦防災、減災技能比拼大賽,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并由應急局或消防局的領導進行頒獎。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激勵。
二是,當真正進入災害現場并成功將災害風險清除之后,事件本身會為救援隊成員帶來內在的價值激勵。“有一次我們集體搞培訓演練的時候,兩支隊伍碰到一起,就會說上次火燒得怎樣,好在你們及時幫我們滅了,并約著要一起聚聚。感覺成功滅火對他們來講是很開心、很興奮的事情”(合作伙伴A)。
這種價值激勵也有了相應的延伸,即壹基金從2022年開始,每周定期搭建集體答疑的平臺,有時會邀請個別優秀的合作伙伴或社區志愿者救援隊來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與做法,即給他們更大的表達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間。
綜合來看,隨著壹基金及合作伙伴的積極探索與實踐,當下“安全家園”已經形成瞄準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成員的多重需求的激勵譜系:既有相對低位的事件激勵(如制作災害風險圖、識別脆弱家庭等)、榮譽激勵(如表彰、頒獎等),這類激勵很大程度上具有即時性、短暫性的特征,能夠給救援隊成員帶來繼續向前行動的動力,但動力維持的時間可能相對較短;又有相對高位的團隊文化激勵(如情感維系所帶來的歸屬感與集體感)、價值激勵(意識到所做事情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這類激勵產生作用的前提是成員內心的感知與認同,它們是從內而外生發出來的。
據合作伙伴觀察反映,絕大多數社區志愿者救援隊成員持續參與該項目時的演變軌跡是:前期主要依靠事件激勵、榮譽激勵,后期主要依靠團隊文化激勵、價值激勵,且后者的效用更加穩定、更加持久,“在救援過程中呈現出自己的價值,越做價值感越得到實現,就越愿意做”(合作伙伴A)。截至目前,有30%的隊伍能夠一直持續性地行動,30%的隊伍在真正遇到災害風險時能夠行動起來。
來自:南都公益基金會
來源: 南都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