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過后,這些健康防護關鍵點請注意!

暴雨、水災過后

高溫高濕環境與積水污染

形成雙重健康威脅

腸道感染、皮膚疾病

呼吸道炎癥、蚊蟲傳播疾病

及霉菌滋生風險激增

洪澇災害過后我們該怎么做?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學專家來解讀

結合真實案例

系統梳理水災后四大核心健康風險

以科學防護方法來正確應對

消化道疾病

守住“入口關”,切斷病原傳播鏈

01洪水增加消化道感染風險

高溫暴雨及洪水過后,消化道疾病高發主要源于兩方面:

**水源污染:**洪水混入污水、糞便,導致井水、自來水受污染,通過喝水、吃飯等“糞-口途徑”傳播甲肝、霍亂、細菌性痢疾等疾病。

**食物變質:**潮濕高溫環境讓食物易發霉,被污水浸泡的糧食、禽畜肉還會滋生大量細菌(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

02防護記住“扔、換、煮、慎”四字訣

這些食物直接扔!

發霉的糧食、腐爛的果蔬;

被洪水泡過的禽畜肉(體內細菌可能超標數百倍);

包裝破損或被污水浸過的袋裝食品。

水源這樣換!

公共供水正常時:優先喝煮沸的自來水(煮沸后蓋好蓋子,避免二次污染);

自用井水被污染時:暫停使用,改喝瓶裝水;

沒清潔水源時:選正規瓶裝水,別喝雨水、河水。

食物必須煮!

瓜果:用淡鹽水浸泡,削皮后再吃;

飯菜:徹底加熱,生熟菜板分開用。

外出要謹慎!

外出吃飯選熱食,少吃涼菜、生腌食品;

可疑污染水源,不入口。

**專家提醒:**洪災后“管住水、守住口”是關鍵,通過以上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皮膚病

潮濕環境下的“隱形攻擊”

洪水會把垃圾、糞便沖進水里,雨水里混著大量病菌(比如會傷皮膚的革蘭氏陰性菌)。這些病菌容易從皮膚小傷口鉆進去,引發丹毒、菌血癥等嚴重感染。

雨后高發的皮膚問題

手腳泡爛:長時間泡水讓皮膚發白、脫皮,甚至裂口子;

皮膚長癬/紅腫:腳上長環形紅斑(足癬),或腿上一片紅、燙、疼(丹毒);

蚊蟲咬后感染:蚊子包抓破后紅腫流膿,可能發燒。

四步防皮膚感染

出門先“武裝”:穿防水雨鞋,別光腳踩水;涉水后馬上換干衣服,濕衣服單獨洗。

回家立刻清潔:清水沖干凈,重點洗腳趾縫、關節縫;發現小傷口用碘附消毒,貼無菌創可貼;傷口紅腫流膿趕緊去醫院。

環境要干燥:每天擦地;衛生間、床底、家具后墻,這些死角重點擦;毛巾、臉盆不共用,清洗干凈,可以曬太陽消毒

蚊蟲咬后這樣做:別抓!可以用止癢液;如果發燒、包越擴越大,去醫院。

**專家提醒:**雨后2~3周都是感染高發期,關鍵要“早處理、防擴散”。可以隨身帶碘附棉簽,糖尿病患者每天檢查腳底。

呼吸道疾病

霉菌孢子與過敏的“雙重打擊”

01霉菌性肺炎:會呼吸的“隱形殺手”

2005年10月,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新奧爾良后,洪水長期滯留導致的室內霉菌污染成為繼發公共衛生危機。

研究人員對被泡不同程度的房屋的空氣樣本進行收集,發現室內霉菌濃度超標,主要霉菌是黑曲霉、青霉屬、木霉和擬青霉菌屬,致使當時呼吸道患者激增。

霉菌性肺炎快問快答

怎么發生的?曲霉、青霉等霉菌孢子被吸入肺部,像種子一樣在肺里“發芽”,引發炎癥。

誰最危險?糖尿病患者、化療患者等免疫力弱的人,可能發展成重癥肺炎。

**可能引發什么癥狀?**霉菌孢子作為過敏原,可能引發過敏性肺炎接觸后4~6小時出現發燒、呼吸困難;還可能引發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霉菌在氣道“扎根”,導致反復喘息、痰帶血絲。患者一直咳嗽、胸口痛、發燒,嚴重時咯血或喘不上氣。

**日常怎么防霉菌?**霉菌可以藏在空調、地毯、發霉家具里好幾個月,深度清潔很重要!大家可以在這樣做:空調開除濕模式;冰箱、洗衣機等電器的密封條用小蘇打水擦,發霉墻面用酒精或消毒水處理(最好在陽光下暴曬),清洗時要注意通風,應戴防護手套、口罩和眼鏡。每天定時開窗換氣。

**專家提醒:**洪水過后,室內霉菌的濃度遠遠高于室外,所以一定要及時把這些受潮的衣物、床上用品等要及時清洗晾干;木制家具選擇可移動款式,方便定期清潔背靠墻面。

02雷暴哮喘:極端天氣的“致命突襲”

雷暴哮喘是雷暴天氣與花粉/霉菌孢子相互作用引發的群體性呼吸道疾病,多見于花粉季節。

2016年11月,澳大利亞墨爾本遭遇強雷暴天氣,隨后數小時內爆發大規模哮喘病例。約3,500人因急性呼吸道癥狀就醫,其中1,400多人需急診治療,重癥患者擠滿醫院;最終10人因呼吸衰竭死亡。

花粉/孢子“碎裂效應”

怎么發生的?雷暴氣流像“攪拌機”,把大顆粒花粉(>35um)撕成超細粉末(<3um),恰好能鉆進肺泡而觸發。

**如何防護?**雷暴時盡量待在室內,關緊門窗,開空氣凈化器(選HEPA濾網),室內濕度控制在40%~60%;必須外出時戴N95口罩(濕了立刻換新),戴護目鏡;回家后脫外衣、清潔皮膚,清洗鼻腔、眼周。

蚊蟲傳播疾病

積水后的“蟲患危機”

01暴雨后蚊蟲為何爆發式增長?

積水繁殖:蚊子幼蟲(孑孓)需靜水環境發育,花盆托盤、廢棄輪胎、瓶罐等積水容器成為“天然產床”。

氣候助推:高溫高濕加速蚊蟲繁殖周期,從卵到成蟲僅需7~10天(常溫下需14天)。

02科學滅蚊防叮三步法

源頭控制,清除積水:立即倒掉花盆托盤、空調外機接水盤的積水,蓋緊水缸、水箱;長期而言,水生植物改用砂石栽培,廢棄容器倒扣存放。

個人防護,雙重屏障:物理防護方面,穿淺色長袖衣褲,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化學防護,也可以外出前涂抹驅蚊液。

環境管理:降低密度:社區統一組織滅蚊行動,使用擬除蟲劑處理綠化帶、下水道;家庭備好電動滅蚊拍,重點清理衛生間、陽臺等潮濕角落。

**專家提醒:**滅蚊需抓住暴雨后72小時黃金期,此時蚊蟲尚未完成繁殖周期。

專家說水災后的健康威脅是環境、病原體與人體免疫的動態博弈,需要我們科學認知與持續行動,做好健康防護!

科普專家

馬艷良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

擅長: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慢性咳嗽、間質性肺疾病、嗜酸粒細胞升高相關性肺疾病。

采寫:宣傳中心 鐘艷宇

審校:李冠妍

排版:鄭延坤

來源: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