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點:高考改變人生際遇
桂建芳院士經常提及自己曾經當過農民,考上武漢大學是其人生歷程的關鍵節點,亦是其科研事業的起點。“1977年的中國,中斷11年的高考重新恢復,570萬考生從農村、工廠、部隊走進考場,推開希望之門。”桂建芳院士正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從1977年通過高考走進武漢大學校園時起,他便一步步跨入了魚類遺傳育種學研究領域。對此,桂建芳院士回憶說:
我1974年高中畢業,當時還沒有恢復高考,上大學要靠組織推薦,我就作為回鄉知識青年回到了老家,在生產隊認認真真做了4年農民。我國是1977年9月決定恢復高考的,我當年還是提前就知道了。因為我有一個高中同學,他在1976年經推薦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學,1977年8月份暑假回來的時候告訴我可能要高考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十分高興,趕快抓緊時間復習高中的課本。
我在當農民的4年期間基本上沒有放棄學習,就是認為自己一定能夠再進校園,所以1977年冬天參加高考還是考得比較順利。現在是分數出來之后再填志愿,我們那一年是先填志愿后考試。大概是在1978年春節之前吧,錄取通知書就來了,錄取到了武漢大學的生物系動物學專業。我當時感到有一點意外,因為我認為自己的數學成績應該還不錯,志愿填的是數學系,結果卻被生物系錄取,更加沒有想到這就是我和魚類遺傳育種研究結下不解之緣的起點。
我是1978年3月8日來武漢大學報到的。一般來講上大學的年齡應該是十七八歲,但是我因為在農村待了4年,22歲才進武大。進入武大后,我從此就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開始學習了。武大的老師們總是說,剛剛恢復高考后的77級、78級、79級這三屆大學生學習非常刻苦。正是因為大家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自然都很珍惜。這三屆學生中當年雖然也有談戀愛的,但是花很多時間去談的是極少數,同學們還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學習上,幾乎是夜以繼日地學,想追回失去的時光。大學4年期間我每門功課的成績還是不錯的,特別是考試的時候答題思路比較快。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大學訓練了我一種相對比較敏捷、比較快速地回答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時間過得很快,4年一晃就過去了。我和我夫人張奇亞是同屆同學(但是是在畢業后才談的戀愛),當年在武大讀書的時候都住在老齋舍。從我們1978年進武大,到昨天晚上一起去武大看櫻花,一轉眼43年了。在時隔43年后的今年春天,我們倆再次流連于母校的櫻花樹下,看到美麗的櫻花映襯著一張張朝氣蓬勃年輕的臉龐,仿佛看到了當年懷抱理想努力奮進的我們自己,不由得感慨萬千。時間雖然流逝,校園里的青春卻是永恒的。1981年底我大學畢業,畢業后就直接考研了,當時報考的導師是我們武大一個非常知名的教授——余先覺先生。余先覺先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留學美國的,是著名的遺傳學家。現在的中小學生物教科書里面講到了提出基因論的美國著名生物學家摩爾根,余先生就是摩爾根的學生,而且他正是在摩爾根研究基因基礎理論的那段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學術根基深厚,被稱為摩爾根的幾大知名中國弟子之一(復旦大學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也是其中之一)。新中國剛成立時,余先生響應中央領導人的號召回國,來到了武漢大學,在恢復高考之后開始招收研究生。我1981年報考余先生的研究生的時候,同時報考他的研究生的有20多個人,我是這20多個人當中唯一被錄取到先生門下的,所以接著又在武漢大學讀了3年碩士,同樣也是非常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
讀研究生期間主要是訓練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等等。同時,在導師余先覺先生的帶領下我也參與了教學實踐,我的教學實踐也還做得蠻不錯。我講的課叫“細胞生物學高級細胞生物學專題”,內容包括癌基因等一些新的發現,當時屬于比較前沿的領域。因此,我在教學實踐期間查了很多文獻,及時掌握了世界上的一些最新學術動態,一方面提升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和學生們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那些80級、81級的學生至今見了我還是喊“老師”。對我而言,這種教育實踐是非常難得的寶貴經歷,既結交了很多同領域的朋友,也決定了我后來有機會來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后面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然,讀研期間得到的訓練主要還是與科研相關,導師余先覺先生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好的指導。1978年3月31日,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閉幕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科學的春天》的書面講話,那個時候全國的科研在經過十年動亂后剛剛起步,舉國上下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我的導師選定了做魚類的染色體,特別是細胞遺傳學基礎這個方向。染色體是個什么東西呢?實際上就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現在我們知道,人的大多數特征都是由基因DNA決定的。染色體就是,每個物種都有一個特定的染色體組型。像我們人類有46條、23對染色體,其中有一對性染色體,分別叫X染色體和Y染色體,它們決定了男女性別的不同等。跟人類一樣,每一種魚類都有它特定的核型,也叫染色體組型。當時除了余先覺老師以外,我還有一個具體指導研究的導師——周暾教授。我和幾個師兄師姐在這兩位導師的帶領下,做整個中國鯉科魚類染色體的課題。
我在讀研期間算是一個比較“高產”的碩士研究生。不僅僅是在長江周邊的湖泊調研,我還去了廣東的北江和西江等地開展取樣調研,一共做了30多種魚的染色體組型,發表了七八篇論文。
來源: 武漢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