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于公民科學家的高光時刻。
過去四年,來自全國186個城市的6900多名志愿者加入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成為公民科學家,觀察并記錄下城市里鳥撞的情況。這項調查是關注鳥撞的最大的公民科學項目,也是全球覆蓋面最大的系統性鳥撞調查。
鳥撞|李彬彬
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由昆山杜克大學李彬彬教授團隊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自然之友、紅樹林基金會和守護荒野等機構聯合發起?,F在,他們將這些珍貴的研究數據凝聚成了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生物保護》(Biological Conservation)期刊上[1]。
夜間燈光和植被分布
鳥撞指的是鳥在飛行過程中,不幸撞上了玻璃等人造建筑物。全國防鳥撞行動網絡招募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進行巡護,系統記錄鳥撞事件。在2021年至2023年,共有814名個人志愿者和1133個志愿團體參與調查,覆蓋全國32個省份的3078棟建筑。
研究者對這些鳥撞事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了以下的規律:
· 被調查的建筑物中,14%的建筑都發現了鳥撞現象;高度較低、玻璃較多的建筑更容易導致鳥撞。
· 鳥撞的受害者往往是那些體型較小、有遷徙習慣的鳥類。
· 秋季發生的撞擊事件比例和鳥撞物種數量都遠高于春季;且秋季鳥撞事件的受害者多為候鳥,春季則主要為留鳥。
出現在春秋季的鳥撞物種數量(A);鳥撞物種以雀形目為主,占到87.4%(B);除了雀形目和鴿形目,其他鳥撞物種的百分比(C)|Li, Binbin V., et al.;漢化:果殼自然
研究還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量化了“夜間人工照明”和“植被分布”兩大因素對鳥撞風險的影響。
雖然已經有大量研究指出了夜間人工照明會吸引鳥類靠近城市,從而增加撞擊的風險,但研究指出了更為復雜的影響規律。建筑物100米范圍內的夜間人工照明與鳥撞發生的關聯性更強,強于更大空間尺度上的照明影響。
夜光和鳥撞之間也有季節性變化:秋季遷徙期間夜光會增加撞擊風險,而春季遷徙期間則產生相反效果。研究人員推測可能因為春季是鳥類繁殖期,鳥類會回避強光。
2022年10月23日,杭州一只死于鳥撞的珠頸斑鳩|生命觀察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建筑周圍的植被分布。研究發現,在建筑1-10公里范圍內的植被覆蓋會增加鳥撞風險,原因可能是豐富的植被吸引了更多的鳥類活動。
然而,有一個發現和以往的認知相反——建筑物5米范圍內的植被有助于降低鳥撞發生概率,特別是在秋季。這可能是因為近距離的植被會改變鳥類的飛行軌跡和速度,起到了保護作用。
不過,研究者也指出,不同樹種對鳥類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不能簡單用種樹來解決鳥撞問題。
鳥撞為何發生?
遭遇鳥撞的小鳥,多數會死于顱內出血,還有少部分會出現顱骨的損傷。即使在鳥撞之中幸存下來,傷鳥也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角膜潰瘍、頭部腫脹和喙部骨折——在本來就極其消耗體力的遷徙之中,這樣的傷將讓個體的生存愈發艱難。
據估計,在加拿大,每年因鳥撞而死亡的鳥類個體數量多達1600萬~4200萬只。在美國,這一數字可能達到了驚人的3.65億~9.88億只。這樣的數字,讓鳥撞成為了北美地區造成鳥類死亡的第二大人為原因,僅次于流浪貓和家貓的捕食。
北美地區造成鳥類死亡的認為原因排名|Loss et al., 2015;漢化:果殼自然
導致鳥撞的“元兇”,主要是白天建筑玻璃的反光和透光,以及夜晚的燈光。
在白天,鳥撞發生的常見原因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鳥類看到反光玻璃上映照出的棲息地或天空等環境,誤認為玻璃上的地點可以達到,因而飛向玻璃;二是,鳥類透過透明的玻璃看到另一側的植物或空間,誤認為可以穿過玻璃到達對側。
在夜間,人造的光線不僅會讓鳥類失去方向感,還會吸引鳥類,最終讓大量鳥類聚集在光源建筑物周圍,造成撞擊建筑造成死亡的風險。
昆山杜克大學的一座湖心亭,就可能集齊了鳥撞的三大元兇(左滑依次為玻璃反光、玻璃透光和夜晚燈光)|昆山杜克大學 王梓峰
為什么我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辨別出建筑物的玻璃,但鳥類卻做不到呢?
玻璃是近現代才被廣泛使用的人造建筑材料,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城市化迅速發展,在百年間極快地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樣貌。然而,鳥類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千萬年,卻從來都沒有與玻璃共存的經驗,對玻璃完全“沒有概念”。
這也和鳥類的感官特征有關。和人類不同,鳥類的側方視力強于它們的正面視力。在飛行過程中,鳥類常常需要通過扭頭或回頭來提防掠食者、尋找獵物,飛行正方向的視力分辨率反而較低,這使得它們難以有效發現前方的障礙物。 此外, 鳥類對于移動的物體更靈敏,這也讓它們更難注意到前方的致命玻璃。
灰頸鷺鴇、人類、白鸛視野范圍對比。相比較人類,鳥類的正面視力不佳,而側面視力更好|Martin (2017)
阻止鳥撞:我們能做什么?
鳥類無法認識到,透明的玻璃是無法穿越的阻礙。因此,想要避免鳥撞玻璃的悲劇,最核心的辦法是讓鳥類“看見”玻璃的存在。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的科學家們對不同類型的玻璃和花紋進行了檢驗。他們從約7米長的通道一側釋放小鳥,在通道另一側放置了不同玻璃供小鳥選擇。
進行隧道測驗的通道|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結果發現,只要給玻璃加上間距5x5厘米、直徑1厘米的圓點矩陣,或是間距10厘米的垂直線,就能有效防止鳥撞。而且,相比水平方向的花紋,垂直的圖案能夠起到更好的視覺提示效果。
5 x 5矩陣貼紙原則|加拿大渥太華 《鳥類安全設計指南》
這種“5x5”或“5x10”的標準,已經在北美許多城市的防鳥撞建筑指南和立法中被采用。這些花紋最好能夠安裝在玻璃的外側,這樣才能同時避免透明和反射造成的鳥撞。
加拿大居民改造自家窗戶|FLAP Canada
昆山杜克大學宿舍空中連廊進行的防鳥撞貼紙改造|昆山杜克大學 呂辰
鳥類友好型建筑
在玻璃上貼圖案,會影響美觀和透光性嗎?
美國鳥類保護協會在線上展覽了多種鳥類友好型建筑——事實證明,優秀的設計不僅可以防止鳥撞,還能對玻璃和建筑起到裝飾作用。
簡約派:點狀&線狀貼紙
規則的點狀或線狀的貼紙存在感低,不會影響玻璃的原貌,往往要靠近玻璃才能發現,這是對玻璃最常用的改造之一。
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埃斯特羅·格蘭德州立公園(Estero Llano Grande State Park),在窗戶上貼了條形貼紙,保護周圍棲息地的鳥類|Kate Sheppard
多倫多康士廉塔(Consilium Towers),靠近后才能注意到玻璃幕墻上的點狀放鳥撞貼紙|Christine Sheppard
藝術派:不透明的圖案和色彩
這一類建筑,通常會選擇用不透明的圖案和色彩裝點玻璃,不僅可以防鳥撞,還能美化建筑。例如上海恒隆廣場的藝術裝置“Art for All”,用人眼可見的圖案和僅鳥類可見的紫外線涂料結合繪制,不僅能讓鳥類看見玻璃幕墻,而且在夜晚紫外線燈的配合下,還能夠實現讓人們“從鳥類的視角體驗城市”。
圖|上海恒隆廣場
創新派:不止于玻璃
除了改造玻璃,對建筑其他部分的創新設計也可以達到防鳥撞的效果。這些設計減少了建筑外表玻璃的總面積,或通過其他類型的視覺提示幫助鳥類發現建筑。
美國芝加哥水紋大廈(Aqua Tower),有紋路的玻璃與縮在欄桿后的窗戶,組成了新穎的鳥類友好型設計|Studio Gang
美國鹽湖城飛禽動物園(Tracy Aviary),建筑外部的的裝飾板與玻璃上同色的點狀貼紙,都具有防鳥撞效果|AJC Architects
這些設計,不僅可以有效減少鳥撞的悲劇,還能為城市原本單調的“水泥森林“增添色彩,更讓人們感受到一座城市關愛生命的溫暖。
除此之外,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可以參與公民科學項目里。這次研究里發揮作用的志愿者大多是沒有專業背景的市民,通過系統培訓后能夠觀察、記錄鳥撞事件。他們正是用行動證明,普通人也能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 Binbin V. Li, Yixin Fang, Shu-Yueh Liao, Scott R. Loss, Xi Li, Lei Zhu. 2025. Scale-dependent effects of urban vegetation and artificial lights at night on bird-building collisions in China. 310-111375.https://doi.org/10.1016/j.biocon.2025.111375
[2] Machtans, Craig S., Christopher H. Wedeles, and Erin M. Bayne. “A First Estimate for Canada of the Number of Birds Killed by Colliding with Building Windows.” Avian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8, no. 2 (2013). https://doi.org/10.5751/ace-00568-080206.
[3] Loss, Scott R., Tom Will, Sara S. Loss, and Peter P. Marra. “Bird–Building Colli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Estimates of Annual Mortality and Species Vulnerability.” The Condor 116, no. 1 (February 2, 2014): 8–23. https://doi.org/10.1650/condor-13-090.1.
[4] Gelb, Yigal, and Nicole Delacretaz. “Windows and Vegetation: Primary Factors in Manhattan Bird Collisions.” Northeastern Naturalist 16, no. 3 (2009): 455–70. https://doi.org/10.1656/045.016.n312.
[5]史丹陽, 廖書躍, 朱磊, 等. 鳥撞建筑現象概述及系統性調查案例分析. 生物多樣性, 2022, 30(3): 1-20.
[6] Loss, Scott R., Tom Will, and Peter P. Marra. "Direct human‐caused mortality of birds: Improving quantification of magnitude and assessment of population impact."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10.7 (2012): 357-364.
[7] Loss, Scott R., Tom Will, and Peter P. Marra. "Direct mortality of birds from anthropogenic caus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46 (2015): 99-120.
[8] Veltri, Carl J., and Daniel Klem. "Comparison of fatal bird injuries from collisions with towers and windows." Journal of Field Ornithology 76, no. 2 (2005): 127-133.
[9] Horn, Lisa. “What Happens to the Birds that Survive a Window Collision?” FLAP Canada.
[10] Van Doren, Benjamin M., David E. Willard, Mary Hennen, Kyle G. Horton, Erica F. Stuber, Daniel Sheldon, Ashwin H. Sivakumar, Julia Wang, Andrew Farnsworth, and Benjamin M. Winger. "Drivers of fatal bird collisions in an urban cen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 no. 24 (2021): e2101666118.
[11] Martin, Graham R. The sensory ecology of bir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12] Bayne, Erin M., Corey A. Scobie, and Michael Rawson-Clark.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nnual risk of bird–window collisions at residential structures in Alberta, Canada." Wildlife Research 39, no. 7 (2012): 583-592.
[13] Kahle, Logan Q., Maureen E. Flannery, and John P. Dumbacher. "Bird-window collisions at a west-coast urban park museum: analyses of bird biology and window attributes from Golden Gate Park, San Francisco." PLoS one 11, no. 1 (2016): e0144600.
作者:呂昀斐,王梓峰,黃線狹鱈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李彬彬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
來源: 果殼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