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正式實施,其中新增的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類別中,腕管綜合征(俗稱“鼠標手”)首次被納入法定職業病目錄。這一變化讓長期受手腕疼痛困擾的勞動者看到了希望。

數字時代工傷,名稱背后的由來

腕管綜合征在醫學上并非新疾病。它是由于手腕部掌側一個稱為腕管的骨性纖維管道空間受限,導致正中神經受壓而引起的一系列癥狀。患者常出現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橈側半的麻木、刺痛和無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這種疾病在長期操作電腦的人群中迅速蔓延。數據顯示,這種“數字時代工傷”在我國視頻終端工作者中患病率高達12%~15%。

由于長期使用鼠標是該病的重要誘因,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鼠標手”——這個名稱直觀反映了現代工作方式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不過,這個名稱也帶來了一些誤解。許多人認為只有使用鼠標才會得這種病,事實上,任何需要手腕重復用力的活動都可能導致腕管綜合征。

政策突破,職業健康保障

新版《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聯合修訂,將原10大類132種職業病調整為12大類135種職業病。

此次調整新增了兩個職業病類別: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和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在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類別下,腕管綜合征(限于長時間腕部重復作業或用力作業的制造業工人)被正式納入。

政策限定了職業性腕管綜合征的認定范圍。根據《職業性腕管綜合征診斷標準》(GBZ 336—2025),患者需具備連續3年及以上患側手腕部從事重復作業或用力作業的職業史。

同時,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未發現腕管綜合征的勞動者,脫離作業30天后出現類似癥狀的,不能診斷為職業性腕管綜合征。

典型信號,從夜間麻醒到肌肉萎縮

腕管綜合征的癥狀通常是漸進性的,最早期的警示信號往往是夜間或清晨被手麻、刺痛驚醒,需要甩手或活動手腕才能緩解。

典型癥狀表現為“三個半手指”的麻木——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靠近中指的那一半。小指通常不受影響,這是與頸椎病引起的手臂不適的重要區別。

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能出現:握力下降,拿東西易掉落;手指笨拙,做精細動作困難(如系扣子、用筷子);手腕掌側酸痛或壓痛。

嚴重時,拇指根部肌肉(大魚際肌)會萎縮、變平。熊建醫生建議:“如果手沒勁,特定區域手麻,同時大魚際肌肉比另一只手更扁,說明出現了萎縮情況。”

認知誤區,從“小毛病”到不可逆損傷

許多人認為腕管綜合征只是勞損,不需要治療,不舒服了按摩一下就好。這是最大的誤區。

“腕管綜合征發展到晚期會對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醫生強調。早期干預是關鍵,當出現輕微麻木且持續時間不長時,可以通過拉伸放松、腕部熱敷、理療或口服消炎消腫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癥狀進展快;手部出現肌肉萎縮;手部明顯無力。損傷較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雖然手術可解除正中神經壓迫,但部分患者的手指麻木癥狀可能在術后持續相當長時間才能恢復。

防治策略

預防腕管綜合征需要多管齊下。保持正確姿勢至關重要:使用符合人機工學的設備,保持手腕自然伸直,避免手腕過度背伸或尺偏。

工作習慣調整:定時休息,每工作一段時間活動手腕;避免長時間保持手腕屈曲或過度使用的姿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醫師熊建推薦兩個日常預防的“黃金動作”:

肌腱滑動:手指從指尖向掌心方向屈曲至握拳,大拇指伸展后再握拳,每天3-5次。

正中神經滑動: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握住手指向下牽拉正中神經,維持10秒后復原,每天5次。

“注意,牽拉過程中手不應出現麻木或刺痛感,”專家提醒。對于癥狀明顯者,佩戴腕部支具有一定幫助,特別是在工作中或睡覺時,可保持手腕中立位,避免睡眠中手腕屈曲加重壓迫。

來源: 推醫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