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聽到“糧食安全”這個詞,你是否覺得它宏大而遙遠?其實,它與我們每個人的飯碗息息相關,更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今天,就讓我們深入淺出地聊聊,什么是糧食安全,為什么它如此重要,以及我們如何共同守護這份安全。

一、糧食安全:遠不止“吃飽飯”那么簡單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給出了經典定義:糧食安全意味著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通過物質、社會和經濟途徑獲取充足、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其積極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偏好。

這個概念包含四個缺一不可的維度:

  • 供應充足: 要有足夠數量、多樣化且品質合格的糧食被生產出來或能夠進口。
  • 獲取可靠: 人們要有能力(經濟能力、物理途徑)獲得這些糧食,涉及收入、價格、市場、運輸等。
  • 有效利用: 食物被合理食用,營養被良好吸收,這關乎食品安全、膳食知識、衛生條件等。
  • 長期穩定: 上述三個維度要能持續穩定地維持,不因突發沖擊(如災害、沖突、價格波動)而中斷。

因此,糧食安全不等于簡單的“糧食產量高”,它更是一個涉及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儲備、應急等多環節的復雜系統工程,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為何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1. 國家安全的生命線: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是生存之本,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一旦糧食供給出現嚴重問題,將直接威脅國家主權、社會穩定和人民福祉。歷史上因糧荒引發的社會動蕩屢見不鮮。
  2. 經濟發展的基石: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糧食安全保障了充足的原料供應(如飼料糧、工業用糧),支撐了畜牧業、食品加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對物價總水平穩定也至關重要。
  3. 社會穩定的定盤星: 充足的糧食供應和合理的價格是保障民生最基本的要求。糧食短缺或價格飛漲,極易引發社會不滿和恐慌情緒。
  4. 應對外部風險的關鍵籌碼: 在全球化背景下,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存在巨大風險。近年來的地區沖突、極端天氣頻發、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等事件,都凸顯了國際糧食供應鏈的脆弱性。只有立足國內保障基本自給,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掌握主動權,避免受制于人。

三、中國糧食安全現狀:成就顯著,挑戰猶存

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是人類歷史上了不起的成就

  • 連年豐收,倉廩充實: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3年達13908億斤),口糧自給率超過100%(大米、小麥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國家儲備充足。

  • 結構問題與對外依存: 在總量基本自給的同時,也存在結構性矛盾。大豆、食用植物油、部分飼料糧(如玉米)的進口依賴度較高。例如,大豆對外依存度長期在80%以上。這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軟肋”。

  •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

  • 耕地“紅線”壓力: 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任務艱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仍需警惕,優質耕地資源有限。

  • 水資源短缺: 農業是用水大戶,而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時空分布不均,干旱缺水問題突出。

  • 生態壓力: 長期追求高產帶來的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地力透支、土壤污染等問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品質構成挑戰。

  • 氣候變化影響加劇: 極端天氣事件(洪澇、干旱、高溫熱浪、低溫凍害、病蟲害加劇)頻發重發,對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構成嚴重威脅。

  • 生產成本攀升與效益不高: 農資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而糧食價格漲幅相對有限,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 小規模經營與效率瓶頸: 以家庭承包為主的小農戶經營模式仍占主導,土地細碎化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規模效益和現代化生產技術的應用推廣。

  • 國際市場的波動風險: 國際糧價波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沖突等外部不確定性,增加了通過國際市場調劑余缺的風險和成本。

四、筑牢糧食安全根基:我們如何發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久久為功:

  • “藏糧于地”:嚴守紅線,提升地力

  •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到2025年建成10.75億畝),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

  • 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 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

  • 提升耕地質量: 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秸稈還田等,治理退化耕地。

  • “藏糧于技”:科技賦能,種業振興

  • 打好種業翻身仗: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突破核心種源“卡脖子”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新品種。

  • 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 研發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機械(尤其是丘陵山區、設施農業專用機械),發展智慧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

  • 推廣綠色高效技術: 發展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精準農業等技術,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

  • 強化政策保障,調動種糧抓糧積極性

  • 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 穩定和強化種糧農民補貼,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探索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得實惠。

  • 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加大對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積極性。

  • 健全糧食儲備和流通體系: 優化儲備布局和品種結構,增強調控市場、應急保供能力。暢通“北糧南運”等流通大通道,降低流通成本。

  • 樹立大食物觀,拓展食物來源

  • 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 多元化發展設施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林下經濟等,豐富食物供給來源,減輕對耕地的單一壓力。

  • 厲行節約,減少損失浪費

  • 深入實施《反食品浪費法》,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風尚。

  • 全鏈條推進糧食產后減損:改善農戶儲糧條件,提升糧食加工、物流環節技術水平,減少流通環節損耗。

五、結語:人人有責,共同守護

糧食安全,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系著百姓餐桌。它不是抽象的術語,而是你我手中飯碗里的分量、是應對風浪時的底氣、是民族復興最基礎的支撐。

這份安全,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戰略統籌、政策護航和科技攻堅,離不開億萬農民在田間的辛勤耕耘,同樣離不開我們每一位消費者對糧食的敬畏之心和節約之舉。

讓我們深刻理解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積極支持農業發展,自覺踐行“光盤行動”,關心并珍惜每一粒來之不易的糧食。只有凝聚起最廣泛的力量,我們才能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最堅實的根基,也為世界的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來源: 公眾號:趙廣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