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xù)攀升。根據(jù)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IDF)數(shù)據(jù),2011年至2021年間,中國糖尿病患者從9000萬增至1.4億,糖尿病前期人群達1.7億,防控形勢嚴峻。控糖不僅是糖尿病患者的“必修課”,更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延緩疾病進展、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關鍵。然而,相同的控糖食譜效果因人而異,更有意思的是,這種代謝差異,或許可通過一塊土豆揭開真相。
土豆:胰島功能的“試金石”
2025年6月,斯坦福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醫(yī)學》發(fā)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不同人對相同碳水化合物的餐后血糖反應(PPGR)差異可達3倍以上,而土豆因其獨特的抗性淀粉成分,成為評估胰島功能的“放大鏡”。
這項研究通過給55名志愿者佩戴動態(tài)血糖儀(CGM),測試了7種常見碳水食物(米飯、面包、土豆、意面、黑豆、混合漿果、葡萄)和3類“緩沖食物”(纖維、蛋白質(zhì)、脂肪)的組合效果。結果顯示,土豆對胰島素抵抗者(IR)的血糖影響最為顯著:其血糖峰值比胰島素敏感者(IS)高179%,遠超意大利面(152%)和米飯(35%)。土豆富含抗性淀粉,消化吸收需胰島功能“全程在線”——胰島素需促進葡萄糖入細胞,并協(xié)調(diào)肝、肌等器官利用葡萄糖。若胰島功能受損(如胰島素抵抗或β細胞功能差),葡萄糖無法及時“清運”,便會引發(fā)血糖飆升。
此外,土豆的加工方式還會影響其“測試靈敏度”:熱土豆因淀粉糊化,消化快,可能掩蓋輕度胰島素抵抗;冷卻后抗性淀粉增加,能更敏銳捕捉胰島功能異常。
一塊土豆實現(xiàn)在家測胰島
基于上述研究,大家不妨試試通過“土豆測試法”初步評估代謝健康,具體步驟如下:
測試準備:
食材:中等大小土豆(約150g),蒸熟放涼(冷藏1小時更佳),不加鹽、糖或油脂。
工具:家用血糖儀(可選)、記錄表。
測試條件:清晨空腹(至少8小時),測試前1天避免飲酒、劇烈運動和高糖飲食。
測試步驟:
測空腹血糖,隨后吃完冷土豆并記錄時間。
靜坐避免運動,分別在餐后30分鐘、1小時、2小時測血糖(或記錄身體感受)。
計算“血糖峰值-餐前血糖”差值(delta血糖),觀察身體反應。
結果解讀:
- 正常:餐后1小時血糖≤7.8 mmol/L,2小時回落至餐前水平,無乏力、頭暈。
- 潛在異常:峰值>10 mmol/L,或2小時未回落;出現(xiàn)心慌、出汗、強烈饑餓感等明顯不適感;對比其他食物(如吃150g米飯),土豆引起的血糖升高更顯著。
若出現(xiàn)上述異常情況,建議就醫(yī)通過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進一步確認。
這樣吃血糖更穩(wěn)
1.食物選擇
主食是控糖的關鍵,選擇時記住一個原則:越天然、加工越少,升糖越平穩(wěn)。胰島素抵抗者,少吃土豆、白米飯,推薦替豆類、全麥意面(升糖慢50%以上)
每頓主食搭配蛋白質(zhì)、蔬菜和健康脂肪。蛋白質(zhì)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蔬菜中的纖維能延緩碳水吸收,脂肪能延緩胃排空。
2.進餐順序
先吃蔬菜、蛋白質(zhì)、脂肪,最后吃主食。這種方式能減少主食的消化速度,尤其適合吃土豆后血糖反應明顯的人。
3.食物烹飪方式
復雜的烹飪反而會破壞食物的天然結構,讓升糖加快,簡單處理更有效:
- 粥別煮成糊糊,蔬菜別切太碎。食物保持一定顆粒感,消化速度更慢。
- 米飯、饅頭、土豆等做好后放涼一段時間再吃,淀粉會重新結晶,抗性淀粉增加,升糖更平穩(wěn)。
- 紅燒、糖醋等做法會增加隱形糖和油脂,不僅升糖快,還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盡量選擇蒸、煮、涼拌。
控糖的本質(zhì),不是與碳水化合物“為敵”,而是學會與身體對話——尊重它的需求,傾聽它的信號,在科學指導下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節(jié)奏。當你能從容應對一塊土豆帶來的血糖波動時,或許就離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近了一步。
來源: 康迅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