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梅花鹿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偶蹄目,鹿科。成年體長約125-145厘米,重70-100千克。廣泛分布于東亞及我國東北、西南等地。其性情機警,膽小易驚,行動敏捷,擁有高度發達的聽覺與嗅覺,而視覺則相對較弱。

梅花鹿的毛色會隨季節變化,每年在春、秋兩季換毛。冬季,它們換上厚實的煙褐色被毛,白色斑點不明顯。這有助于它們在枯草叢中隱身,躲避天敵。而到了春夏季,梅花鹿會脫去冬季的厚絨毛,長出較為稀疏的棕黃色或栗紅色被毛,此時全身會顯現出鮮明的白色斑點。這些斑點狀似梅花,故稱為“梅花鹿”。

5歲以上雄性的角一共有4個叉,雄鹿的舊角大約在每年春季自然脫落,隨后重新生長出新角。雄性幼鹿約在1歲時開始長角,角的分叉數量隨年齡增長:通常1歲為直角(不分叉),2歲左右分1叉,3歲左右分2叉,4歲左右分3叉,5歲左右完成四叉形態,之后角的分叉數基本固定。因此,通過鹿角的叉數可以大致推測雄鹿的年齡。

鹿角是求偶和爭斗的重要武器,也是社會交往和宣示領地的重要工具。圈養情況下,為了避免它們爭斗導致傷殘,園區會割掉它們的鹿角。

梅花鹿主要棲息于森林邊緣及丘陵地帶的灌木林中,具有晨昏活動的習性。其活動區域會隨季節變化而調整:春季常活動于半陰坡;夏季氣溫升高后,則遷移至陰涼的樹林或灌叢地帶;秋冬氣溫降低,則主要選擇向陽的山坡活動。

在食性方面,野外的梅花鹿以植物葉、芽、花、果實及青草等為主,并有舔食鹽堿地的習性。圈養條件下,其主要食物包括象草、苜蓿草、黑麥草等牧草,以及季節性供應的水果蔬菜。

5-7月是梅花鹿產仔季節,孕期大約為7.5-8個月,通常每胎產1-2只幼崽。

目前,重慶動物園今年已新生2只幼崽,預計還將有幼崽陸續出生。

梅花鹿是典型的群居動物,但其群體結構具有季節性特點: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鹿及其幼崽組成,雄鹿多單獨活動,僅在發情交配時加入群體。

人工圈養下的梅花鹿壽命可長達20年。

在古代被視為神物,被儒家、道家、佛家所喜愛,象征著吉祥和長壽。

來源: 重慶市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