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是地球中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領域,蘊含著豐富的資源,探索深海不僅有助于我們對資源枯竭的預防,還能推動對極端環境下生命適應機制的了解。然而,深海探索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深潛器的上浮問題。在深海作業時,深潛器需承受極端的水壓考驗,難以依靠自身動力或母船的拉力實現上浮,因此,必須借助特制的固體浮力材料,才能在其完成作業并拋載壓艙重物后,實現無動力的自主上浮。
固體浮力材料的制備技術難度大,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掌握,其核心挑戰是要尋求材料的密度與強度的協同關系,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制備出輕質高強的空心玻璃微球。空心玻璃微球是一種新型無機非金屬中空薄壁的球型粉末材料,主要成分為堿/堿土金屬硼硅酸鹽,其密度約為0.1~0.7 g/cm3,粒徑約為10~200um,壁厚約為0.5~1.5um。中空結構賦予材料低密度的特性,能夠降低浮力材料的密度,而其良好的球形度能有效地將外部負載分散到材料的各個部分,提升其力學強度,為深海應用提供可靠材料保障。
圖1固體浮力材料
圖2 空心玻璃微球
圖3 空心玻璃微球電子顯微鏡圖 (a)空心玻璃微球與頭發絲對比圖,(b)空心玻璃微球多球圖,(c)空心玻璃微球單球圖,(d)空心玻璃微球球壁放大圖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宋廣智、張敬杰研究員在進行實心玻璃微球產業化的過程中,發現在水中漂浮了薄薄一層的顆粒,經過表征和調研,發現了這些顆粒有著空心結構,且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團隊當即決定對空心玻璃微球制備進行深入研究,并發明了“軟化學”法制備空心玻璃微球的先進路線,使我國在該領域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
空心玻璃微球的研發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驗初期,因為缺少經費和設備的支持,團隊只能靠發明一些小專利,將專利出售的收益用于設備搭建與材料研發中,通過不懈努力,微球的體積漂浮率逐步提至90%以上。但是空心玻璃微球的表面仍存在較多的缺陷,力學性能差,不能滿足深海探索的要求,為此,嚴開祺研究員和團隊進行攻關,針對關鍵的工藝參數進行調整,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才成功制備輕質高強的空心玻璃微球。
圖4 不同漂浮率的玻璃微球
圖5 較多缺陷的空心玻璃微球
圖6 輕質高強空心玻璃微球
從開始研發到成功制備,團隊走了二十年,凝聚著無數次失敗與反思,也彰顯了科學探索的艱辛與執著,正是這些堅持鑄就了輕質高強的“小微球”,也為未來的“海洋夢”打開了新局面。
作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羅淵
審核: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研究員 嚴開祺
來源: 科普話強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