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顆名為2024 YR4的小行星忽然“火”了一把。多家媒體以“撞地球概率超過3%、城市殺手來襲”作標題,引發公眾關注甚至焦慮。
2024 YR4飛掠地球模擬演示(圖源:NOIRLab/NSF/AURA/R. Proctor)
可幾個月過去了,這顆“差點撞地球”的小行星卻悄無聲息地淡出了新聞熱搜——到底發生了什么?是“虛驚一場”?還是人類行星防御技術已成功化解危機?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它背后的科學故事,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一步步“拆除”這枚“太空炸彈”的。
從“高危預警”到“查無此星”:一場虛驚
這場風波的起點可以追溯到 2024年12月27日。
當晚,位于智利的ATLAS小行星預警系統在例行巡天中發現了一個陌生的光點。經過確認,這是一顆此前從未被觀測過的近地小行星,并很快被國際小行星中心賦予臨時編號——2024 YR4。
ATLAS捕獲的2024 YR4圖像(圖源:ATLAS)
它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飛掠地球,最近距離約為82.8萬公里,相當于地月平均距離的2.16倍,看似并無大礙。
然而,在天文學上,“安全距離”并不意味著“安全軌道”。科學家們迅速利用初始觀測數據推算它的運行軌道,發現這顆小行星將在2032年12月22日再次接近地球,而且這一次,軌道將比現在更為貼近地球軌道。自此,2024 YR4被列入全球近地天體重點監測名單。
科學家估計,2024 YR4將在2032年再次接近地球(紫色為2024 YR4軌道,藍色為地球軌道)
(圖源:NASA/JPL)
最初的風險評估結果還相對溫和。到 2024年12月30日,以當時掌握的兩天觀測數據為基礎,科學家估算它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為 0.096%,無需特別擔心。
2025年1月,甚大望遠鏡(VLT)觀測并跟蹤了位于畫面中心的小行星2024 YR4(圖源:ESO/O. Hainaut et al.)
但事態迅速升級。進入2025年1月,隨著更多望遠鏡持續跟蹤觀測,這一概率開始不斷上升:
1月11日:升至0.16%;
1月20日:升至0.31%;
到了1月27日,撞擊概率突破1%,達 1.2%。百分之一的概率雖然算是比較低,但對于“行星撞地球”這樣的災難性事件來說,仍然讓人難以安心,因此引發天文界與媒體高度關注。
2024 YR4在2032年接近地球期間的潛在撞擊風險走廊(生成時間:2025 年 1 月 27 日)(圖源:Wikipedia)
到了2月份,這顆小行星的撞擊概率繼續波動上升:
2月6日,升至2.3%;
2月17日,升至2.6%;
2月18日,沖到峰值 3.1%。
對于絕大多數小行星預警系統來說,超過1%的撞擊概率已屬罕見,而超過3%,在統計意義上足以被視為需要正式啟動防御方案的嚴重等級。
在之后的觀測中,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新紅外觀測技術進一步確定了2024 YR4的大小:它直徑約為53-67米,大約相當于一棟 15 層樓的尺寸。乍看之下不算“龐然大物”,但這樣的天體若真的撞向地球,破壞力遠超多數人想象。
2024 YR4(右下)與其他著名小天體(包括2009年蘇拉威西大流星體(2009 Sulawesi)、2013年車里雅賓斯克撞擊體(Chelyabinsk)以及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事件撞擊體(Tunguska))的估算直徑對比圖,左上以波音 747 客機作參考比例(圖源:Sinucep|Wikipedia)
然而,就在公眾開始擔憂是否需要“星際避難”時,科學的反轉開始了。隨著觀測精度的提升,情況發生了急劇變化:
2月19日,撞擊概率降至1.5%;
2月20日,概率進一步降至0.27%,跌破1%警戒線;
2月24日,根據國際小行星預警網絡(IAWN)發布的通知,2024 YR4已無與地球撞擊的顯著潛在風險。
到6月中旬,綜合來自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與地面天文臺的觀測,最新結果顯示2032年撞擊地球的概率已降至 0.0000081%——幾乎可以視作完全安全。
2024 YR4撞擊地球的概率變化(圖源:observablehq)
這場由“高風險”引發的警報,最終以“虛驚一場”收尾。但是,這些預測數字為什么會“忽高忽低”呢?實際上,在數字背后,是一整套嚴謹但復雜的軌道測算過程。
為什么數字會“忽高忽低”?預測小行星撞擊不是拍腦袋
要想知道這些數字如何產生,我們需要了解科學家們是如何計算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的。
當一顆小行星剛被發現時,科學家會利用“天體測量學”(astrometry),根據初步觀測數據推算它的軌道。這種方法可以精確到幾公里以內,但前提是:得有足夠多、足夠準確的觀測數據。
剛開始觀測時,數據很少,誤差就很大。此時,科學家無法給出一條唯一的軌道,而是計算出一系列“可能路徑”,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范圍——這被稱為“誤差橢圓”(error ellipse)。你可以把它理解為小行星未來可能經過的區域。
具有 95%、99%和90%置信水平的誤差橢圓概念圖(圖源:Measur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所謂“撞擊概率”,其實就是在這個誤差橢圓內,有多少可能軌道會與地球相交。
如果觀測數據不足,軌道的不確定性就大,誤差橢圓就大。即使小行星的實際軌道并不指向地球,地球也可能“碰巧”被包含在這個范圍之內,撞擊概率因而看上去偏高。
隨著觀測次數增加,不確定性減少,誤差橢圓會收縮。一旦橢圓小到不再覆蓋地球,撞擊概率就會顯著下降。這正是2024 YR4所經歷的過程。
隨著誤差橢圓不斷縮小,如果最終覆蓋到地球,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就會大幅上升;反之,則會降低(圖源:Toshi Hirabayashi)
可見,撞擊概率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其實代表著科學家對軌道不確定性的動態判斷。在數據有限的前提下,它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結論,而更像是一個“隨著了解加深而不斷修正”的臨時評估。
2024 YR4撞擊地球的概率隨時間變化(圖源:NASA JPL/CNEOS)
因此,公眾在面對類似預警時,不必過早恐慌,也應給予科學過程足夠的耐心與信任。
地球安全了,但月球可能會有新“訪客”
雖然地球已安全“脫險”,但科學家很快發現:2024 YR4的軌道變化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它與月球的相對軌道也有可能重合。
截至2025年6月3日,2024 YR4在2032年可能的位置——以黃色點表示(圖源:NASA/JPL)
根據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2032年它撞擊月球的概率已上升至4.3%左右。不過,美國宇航局(NASA)明確表示,即便這次撞擊真的發生,其能量也遠不足以改變月球的運行軌道,所以我們完全不必擔心月亮會因此“離家出走”。
2024 YR4撞擊月球模擬(圖源:Wiegert, Brown, Lopes & Connors)
此外,加拿大科學家經過模擬發現,如果2024 YR4撞擊月球,可能在表面砸出一個直徑約1公里的隕石坑,并產生數百萬公斤的月球碎片——這些碎片大多數會被月球引力或太陽風帶走,但也可能有極少數進入地球大氣,形成一次罕見的“月塵流星雨”。
這不會造成實質性破壞,但卻很可能為2032年的夜空,增添一場特殊的天文奇觀。
參考資料:
1.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do-scientists-calculate-the-probability-that-an-asteroid-could-hit-earth-249834
2.https://doi.org/10.1016/j.icarus.2015.05.032.
3.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jun/23/giant-asteroid-could-crash-moon-2032-firing-debris-earth
4.https://science.nasa.gov/solar-system/asteroids/2024-yr4-facts/?utm_source=chatgpt.com
5.https://science.nasa.gov/blogs/planetary-defense/2025/04/02/nasa-update-on-the-size-estimate-and-lunar-impact-probability-of-asteroid-2024-yr4/
作者:劉若冰
策劃:劉穎 張超 李培元 楊柳
審核:李昕 北京天文館研究館員
來源: 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