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頗有詩意的話:“抓住了一只蟬,就抓住了整個夏天”。但今年入夏以來,上海的蟬卻呈現爆發態勢,嘹亮的“滋兒哇”叫聲如同自帶 360° 回旋擴音器,還時不時在樹上來一場“蟬工降雨”,因此讓“上海蟬災”上了回熱搜。
圖片來源網絡
看到新聞的山東人,反而在網絡另一頭急得團團轉,不想放過這款夏日專享美味,畢竟“山東人地毯式搜索知了猴”也登上過熱搜。除山東外,河南和蘇北、皖北也有抓知了猴吃的食俗。
圖片來源網絡
今天,就來聊聊關于蟬的那些事兒。
今年蟬特別多?
正常,趕上了“大年”
廣義的蟬——半翅目蟬科動物,可能是全世界人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這一家族的成員超過 3000 種,廣泛分布在全球各地。早在 1 億多年前,蟬已經和恐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經歷了冰川期而幸存的蟬,并沒有進化出用來自衛的尖牙、利螯、毒刺,也沒有和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擬態天賦,甚至逃跑速度都不算快,但它們也自有一套生存策略。
在相對短暫的繁殖期內群聚出現,就是蟬應對鳥類等捕食者的“大招”。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蟬的種群數量是動態變化的,并不會每年都相同,今年上海等地正逢蟬的“大年”。
蟬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它的一生可分為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沒有蛹期,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習性也是相似的。
在蟬的一生中,時間最久的是生活在地下的若蟲階段,它們將在土中生活若干年,以植物根莖汁液為食,經歷幾次蛻皮并逐漸長大。不同種類的蟬的若蟲生命周期長短不同,但都要按年計算,大部分蟬在地下生活 2-5 年,最長的是一種分布在北美的蟬,地下生活時間可達 17 年。
在“不見天日”的地下,蟬是怎么計算自己的生命周期的?研究人員認為,蟬的若蟲可能是通過食物的“口味”來判斷的,當樹木開花時,樹根汁液里的化學物質濃度會發生改變,成為蟬若蟲的計時器。
發育成熟后,大量蟬若蟲在夏季相對短暫的時間內同時破土而出,攀爬到植物上,完成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蛻皮,羽化成成蟲。這種“批量出世”的方式,可以提高個體的生存幾率,從而增加繁殖成功率,畢竟捕食者再多,也不能把全部種群都吃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還顯示,蟬的“爆發年”總會出現在以蟬為食的鳥類數量減少的年份,這樣能盡量減少天敵對其生存的影響。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蟬鳴會不會把人震聾?
在樹上引吭高歌的蟬,生命已經快要走到了盡頭,它們需要在僅剩的 4-6 周的時間里繁殖后代。高亢的“鳴叫”只來自于雄蟬,吸引雌蟬前來交配。
可能有人奇怪,蟬是怎么做到一邊進食一邊叫的?其實雄蟬不是靠嘴發聲,而是依靠第一腹節背面兩側的鼓膜發音器發出鳴聲,振動鼓膜的肌肉每秒能伸縮 1 萬次,蓋板和鼓膜間中空,起到共鳴的作用,這樣它們就可以一邊用口器吸取汁液,一邊用腹部歌唱,兩件大事都不耽誤。
蟬不僅可以從早叫到晚,聲音也很有穿透力。蟬鳴最高可超過 100 分貝,相當于噴氣式飛機在 100 米高處飛過頭頂時人耳聽到的轟鳴。常見的蟬鳴一般在 80 分貝左右,類似于建筑工地發出的噪聲。盡管長期處于噪音環境下確實會影響聽力,不過人們一般并不會整天與蟬群零距離共處,不用擔心有損健康,可以考慮用關窗、戴耳塞的方式物理降噪。
交配后,雄蟬的生命先結束。每只雌蟬可產 800-1000 枚卵,它們將嫩枝的樹皮表層刺破,將卵分批產在樹枝的木質部內,之后死亡。產卵部位以上的枝條很快干枯,越冬蟬卵落到地面后,在次年 5-6 月孵化出幼蟲,迅速鉆入土中,開啟新一輪的生命輪回。
掉落地面的若蟲丨wikipedia
蟬尿沒有毒,只是讓人不爽而已
在大量蟬棲息的樹上,經常會落下一陣“雨”,它就是蟬排出的廢液,俗稱“蟬尿”。蟬的唯一食物就是樹木木質部的汁液,但里面幾乎都是水,營養成分有限,只能靠量大取勝,一只蟬每天要喝掉相當于體重 300 倍的植物汁液。喝得多,自然排得也多。蟬排尿的速度在昆蟲中首屈一指,可達每秒 3 米。當感覺自己受到威脅時,蟬也會用排出的尿充當“武器”。有些生活在炎熱環境的蟬還通過排尿蒸發吸熱,幫助身體降溫。
蟬尿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少量來自植物的糖分、礦物質,對人體無害,也沒有異味。即使被它淋到了,也不用擔心中毒,及時清洗即可。
圖片來源網絡
知了猴雖好吃
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吃
山東、河南人愛吃的“知了猴”,也有別名“爬蚱”“結了龜”,一般是蚱蟬的若蟲,又名金蟬。研究表明,蚱蟬若蟲蛋白質含量達 58.58-70%,相當于雞蛋的 6 倍,多種氨基酸、鈣、鐵、鋅含量也高于家畜肉,脂肪含量卻很低。蟬在農藥污染的土地中無法存活,只吃樹根汁液,是不折不扣的綠色食品,被譽為“唐僧肉”。更令人感興趣的是,知了猴很容易捉,只需一個手電筒就可以開展地毯式搜索,又沒有攻擊性,給人以“天上掉下現成的蛋白質”的成就感,新手也能收獲滿滿,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抓知了猴成為新興的夜間活動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抓回的知了猴清洗干凈,用鹽水浸泡后瀝干就可以烹飪,通常采用油炸或者煎炒的做法,餐館、夜市也會將它串起來燒烤。炸熟的知了猴外皮焦酥,內部柔軟,有點像豆腐或者面筋的口感,公認最好吃的部位是頸部的一塊肌肉,質地緊實。現在甚至還出現了“知了猴拌面”“金蟬面包”等創意產品。
不過,知了猴雖然好吃,有些人卻對它的蛋白質成分過敏,吃下后引起速發型變態反應,導致喉頭水腫、蕁麻疹,甚至過敏性休克。另外,知了猴的嘌呤含量較高,不適合痛風患者食用。
廣州番禺有一種特產美食“桂花蟬”,雖然長得有點像蟬,但它不是蟬,是負子蝽科的田鱉,和俗稱“放屁蟲”的蝽類昆蟲是近親,自帶的“桂花味”其實是它從腺體分泌出的特殊氣味。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害蟲就可以隨便抓?
推廣養殖蟬將是新方向
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抓知了猴“盛況”,不少人會提出疑問:盡管蟬會吸食樹木汁液,算是害蟲,抓這么多對環境不會有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
自然界中的蟬為鳥類、部分哺乳動物和胡蜂、螳螂、蜘蛛等蟲類等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如果人為大量捕捉,勢必會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對以蟬為食的動物生存造成影響,甚至出現連鎖反應。而且,蟬的進食對樹木雖然有害,但還沒到導致樹木死亡的災害程度,反而是大量挖知了猴的人類活動會對自然界的植被造成破壞。
盡管蟬并不在國家食品目錄中,為了滿足地方性的食用需求,山東、河南、江蘇沛縣等地已經開展了規模化養殖蚱蟬的嘗試。將成片的林地作為養殖區域,不僅能采收知了猴,還能收集蟬蛻,逐步建起了從養殖到銷售的產業鏈,相比捕捉野生蟬,對環境更為友好。但因為蟬的生命周期長,養殖成本較高,生長進程也難以依據市場需求隨時調整,這一產業仍有繼續完善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志華.蚱蟬的生活史、營養價值和人工養殖[J].生物學教學,2016,41(05)..
[2]任璐,沈守國,黃保宏等.金蟬形態、生物學特性[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第3期).
[3]張忠峰;李娜;張大鵬等.林下金蟬養殖技術研究[J].農村實用技術,2023(12).
[4]李嘉婧.一萬億“滋兒哇”席卷美國 錯過再等二百年[J].海外星云,2024,(第8期).
[5]上海蟬鳴上熱搜,今年蟬為啥這么多?叫聲為啥這么大?.中國科學報.2025年7月23日.
[6]正大量出現!濟南人一天起碼吃掉數萬只,有人靠它一天收入過萬,很多人搶著買.齊魯晚報.2025年7月20日.
[7]摸“知了猴”一晚收入最高近萬元!它憑啥這么橫?大量捕捉會影響生態嗎?.中國三農發布.2025年7月19日.
作者丨瑤華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海南大學特聘教授 中國動物學會監事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
來源: 科技熱點追蹤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