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城淪陷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之下。城內,一家照相館,聚集了一群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萍水相逢,在這座孤島中求生、覺醒、抗爭,見證并舍命捍衛了歷史的火種。
7月25日,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真實事件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全國上映。
那些年,這些你熟悉的老地方,曾發生過怎樣的故事?
貢院街
影片核心場景“吉祥照相館”,被設置于今天的南京秦淮區貢院街。它倚于秦淮河北岸,是游玩夫子廟的必經之路,無數游人曾在此與照相館隔空“打卡”。
“20世紀30年代的貢院街,只有幾百米,很短,但它幾乎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導演申奧介紹,當時這條街上可以置辦婚喪嫁娶等各種生活用品,“許多南京人在這條街上畢業、求職、結婚、生子。做完這些事后,總要來到照相館,留下一張照片作為紀念。80多年前,一家照相館能記錄南京人的一生。”
貢院街,因街上的江南貢院而得名。江南貢院始建于明朝,是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明清時期,全國半數以上官員從這里“魚躍龍門”,被譽為“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
抗日戰爭時期,夫子廟一帶因戰火而焚毀,1983年開始復建,形成了以貢院街、貢院西街、大石壩街為主街,“廟市街景”合一的夫子廟步行街和秦淮風光帶景觀群。
今天的貢院街,一路將中國科舉博物館、江南貢院、大成殿、“天下文樞”牌坊、文德橋、烏衣巷等景點串珠成鏈。一側的秦淮河水,蕩滌過昔年的血淚,迎送著萬千游人。
明城墻
“城門城門幾丈高?騎花馬,帶把刀……”
“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我們中國人不許可你們這么糟蹋!”
影片中,“城門”“城墻”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開頭,日軍從城門攻入南京,并在城墻廢墟下屠戮軍民。后來,有人企圖從城墻中撬走一塊磚,用于建造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八纮一宇塔”……
這些被頻繁提及的城門,是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南京明城墻。
影片片尾出現的南京城墻今昔對比(攝影師:毛壽皓)
南京明城墻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倚靠山形水勢的走向筑成,護衛南京城650余年。城墻是深種于南京人骨血中的鄉土情結,片中“城門城門幾丈高”的童謠,更是一代代南京人的童年“回憶殺”。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太平門、中華門、中山門、光華門等眾多城門發生激戰。中國守軍在城墻上設置暗堡,架起機槍,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
12月10日,南京南郊陣地失守,日軍將炮兵陣地推進到雨花臺,向光華門、雨花門、中華門城垣攻擊。修建得異常堅固的中華門,加之守軍的頑強作戰,使日寇即便占據飛機、坦克等火力優勢依然久攻不下。
直到12月12日,南京保衛戰總指揮、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下達撤退命令,守軍撤防。13日凌晨,日軍由此爬上無人防守的中華門,南京城陷入煉獄。
今日,墻體上彈痕彈坑猶在,暗堡中還留有守軍的遺物。650歲的城墻,凝視著腳下的車水馬龍,遙望著都市的萬家燈火。
鼓樓醫院
影片中,一群日軍以搜捕中國守軍為由,強行闖入一家醫院,不顧外籍人士的阻攔,大肆槍擊傷患、擄掠醫護。
彼時的南京城中,為何會有洋面孔?他們為何會保護這座醫院?
南京大屠殺期間,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等二十多位外籍友人,與中方人士共同設立南京安全區。安全區占地約3.86平方公里,最多時收容庇護約25萬難民,有家醫院也被劃入其中,是當時城內唯一對平民開放的醫院,便是今天的南京鼓樓醫院。
大屠殺開始后的一兩個月內,醫院不僅收治普通百姓,還冒險救治了很多傷兵。雖位于安全區內,醫院仍屢遭日軍騷擾,如搶劫財物、搜查女護士寢室、偷救護車等,外籍和中方醫護人員時常忍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冒著生命危險與日軍交涉、周旋和抗議。
今天的鼓樓醫院,是江蘇省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人潮如織的現代化院區里,佇立著一座由115年前舊址修建而成的歷史紀念館,館中珍藏有大量文物,包括員工們記錄侵華日軍暴行的日記、回憶錄等,它們都在戰后成為控訴日軍罪行的有力證據。
黃埔廳
影片臨近末尾,多位南京大屠殺戰犯在法庭上受審并被宣判罪行。這一法庭,便是位于南京中山東路307號江蘇省會議中心內的黃埔廳。
黃埔廳始建于1931年,早年是國民黨勵志社總部所在地,在戰后作為軍事法庭,審判過制造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谷壽夫、進行“百人斬”殺人比賽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等多名戰犯。
1947年2月6日下午2時,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對谷壽夫開始為期3天的公審,80多名證人出庭,上千人旁聽。庭外裝有播音器,許多市民聚集在外,收聽審判實況。
谷壽夫在法庭上接受審訊
南京市民聚集在勵志社大禮堂門外聆聽審判廣播時況
庭上,公訴人宣讀了長達兩小時的起訴書,歷數谷壽夫犯下的累累罪行,庭內外旁聽者大多痛哭失聲。法庭當庭放映了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自己拍攝的現場影像、美國駐華使館新聞處實地拍攝的影片,以及被谷壽夫師團殺害的民眾遺骨等眾多罪證。
3月10日,法庭判定谷壽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犯罪事實,判決其“在作戰期間,共同縱兵屠殺俘虜及非戰斗人員,并強奸、搶劫、破壞財產,處死刑”。
雨花臺
影片最后,谷壽夫等南京大屠殺主要戰犯被槍決,周圍有無數群眾手捧親人遺照,一齊見證惡魔伏法。歷史上的這片刑場,便是南京雨花臺。
1947年4月26日上午11時,谷壽夫被從國防部法庭看守所提出,押赴雨花臺刑場。沿途,南京市民扶老攜幼齊聚街頭,人潮從中山東路到新街口,一直排到中華門外,“觀刑者不下二萬人,刑場周圍擁得水泄不通”。
在雨花臺觀看日本戰犯谷壽夫伏法的南京市民
抵達雨花臺,谷壽夫面對曾經入侵的中華門方向跪下。一聲槍響,谷壽夫應聲倒下,歡呼聲響徹雨花臺上空,久久回蕩在山谷丘野。
與谷壽夫一同在雨花臺被槍決的戰犯,還有曾進行“百人斬”殺人比賽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以及屠殺300余人的中隊長田中軍吉等。
估衣廊 毗盧寺
還有兩處特殊的地名,沒有在電影中直接出現,但來自影片背后的真實故事。
1938年1月,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內,時年15歲的學徒羅瑾在沖洗日軍膠卷時,發現底片上記錄著砍頭、活埋、奸淫等駭人暴行。
憤怒之下,他秘密加印30余張照片,精選16張制成相冊,并在封面畫了一幅圖:左上方是兩顆鮮紅的心臟,右下方一把利刃刺向心臟,滴出了鮮血,右上角寫了一個大大的“恥”字。
相冊封面
相冊內頁
在日偽統治下,私藏反日物品意味著死亡,但羅瑾仍將相冊秘密保存兩年多。1940年,羅瑾為了生計到“汪偽政府交通電訊集訓隊”當學員,駐扎在南京毗盧寺。1941年,因突發搜查事件,他被迫將相冊藏于寺中廁所墻洞內,但不久后相冊神秘失蹤。
幸運的是,相冊被其隊里同學吳旋發現,他在戰火中接力守護相冊近六年之久,期間輾轉多地。直到1946年,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征集證據,吳旋將相冊提交法庭,成為指證日軍暴行的“京字第一號罪證”,在審判首犯谷壽夫時發揮了關鍵作用。
影片中,還藏有中山陵、靈谷塔、紫金山天文臺、總統府、評事街、抄紙巷、七家灣、“雞鳴寺的雞不鳴,莫愁湖的愁更愁”等眾多地名,留待我們在影院捕捉拆解。
片尾,彼時凋敝殘破的南京老照片,與今日的繁榮大都市形成鮮明對比。導演申奧在南京首映禮上表示,“來到南京后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這座城市創造的奇跡”。
“大好山河,寸土不讓!”電影真正的彩蛋,是走出影院后的國泰民安。
來源: 江蘇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