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鹽都”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內珍藏著一件舉世無雙的工業遺產——“燊(shēn)海井”的實物遺存與全套鑿井工具。這口開鑿于1835年的古鹽井,以其1001.42米的驚人深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見證了中國古代鉆井技術的輝煌成就(圖1)。
圖1. 燊海井 圖片來源:網絡
走進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斑駁的鐵制工具:魚尾銼、扶正器、撈矛等數十種專用器具(圖2)。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具,卻蘊含著驚人的智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魚尾銼”重達200斤,工匠們通過杠桿原理使其在井下反復沖擊巖石。更令人驚嘆的是配套使用的竹制測井儀,工匠僅憑敲擊竹片傳回的聲音,就能準確判斷千米之下的鉆頭狀態,這種“以耳代目”的技術堪稱世界鉆井史上的奇跡。
燊海井的鑿井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技術史詩。工匠們采用獨創的"沖擊式頓鉆法",先用魚尾銼沖擊巖石,再用汲筒取出巖屑,如此循環往復。為應對不同地質條件,他們發明了數十種專用工具:井壁坍塌用“扶正器”,井斜時用“糾偏銼”,掉入雜物時用“撈矛”。這些工具的設計之精巧、功能之專一,至今仍令現代工程師嘆服。
圖2. 陳列于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的部分鑿井工具 圖片來源:網絡
這口深井的建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記載,燊海井投產后日產黑鹵百余擔,日產天然氣8500立方米,可燒鹽鍋80余口。這種“一井兩產”的特性,使自貢在19世紀成為全國重要的鹽業中心,年產量達20萬噸,供應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
燊海井的技術影響遠不止于此。其采用的頓鉆技術對世界鉆井工程產生了深遠影響,19世紀美國開發賓夕法尼亞油田時就借鑒了這一技術。現代石油工業使用的頓鉆鉆井法,其基本原理與燊海井如出一轍。
如今,燊海井遺址仍保留著18米高的杉木天車和煮鹽作坊,成為活著的工業遺產。2006年,“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口仍在生產的古井,不僅見證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成為中國工業文明的重要象征。
來源: 天生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