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在地里干活,晚上就開始發冷發熱,隨后上吐下瀉,以為是吃壞了肚子,結果血常規越來越怪,血小板掉得厲害……”——這是基層醫院發熱門診近期最常聽到的主訴之一。很多人想不到,真正元兇竟是一只芝麻粒大小的蜱蟲。
一、蜱蟲傳播的“怪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
是什么
由SFTS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死率可高達20%。
怎么傳
主要通過被帶毒蜱叮咬;也可因接觸患者或動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
典型表現
? 早期:突發高熱(38.5 ℃以上)、乏力、肌肉酸痛;
? 消化道:約1/3 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不振;
? 血液:血小板和/或白細胞進行性下降,可出現皮膚瘀點、牙齦出血;
? 重癥: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多發生在起病后1~2周。
二、為什么常被誤診?
? 早期癥狀與普通胃腸炎、流感極其相似;
? 患者常忽略或忘記蜱叮咬史;
? 基層醫院血常規一時“看不出問題”,容易掉以輕心。
三、被蜱叮咬后該怎么做?
正確移除
用尖頭鑷子緊貼皮膚夾住蜱的“頭部”,垂直、緩慢向上拉,避免扭轉擠壓;切勿手捏、火燒、生拉硬拽。
傷口處理
用碘伏或75 %酒精消毒,并拍照記錄蜱的形態、大小,以備就醫時提供給醫生。
自我觀察
持續監測體溫、出血點、尿量等,至少2周;一旦出現發熱、腹瀉、瘀斑,立即就醫并主動告知暴露史。
四、如何遠離蜱蟲?
? 衣:長袖長褲、淺色衣物便于發現蜱;褲腳、袖口扎緊。
? 藥:裸露皮膚或衣物噴灑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驅避劑。
? 檢:戶外活動結束,重點檢查腋窩、耳后、腰、腹股溝、膝蓋后方等溫暖潮濕部位;寵物也要“全身搜查”。
? 環境:清理庭院雜草,減少鼠、野兔、貓狗等宿主動物出沒。
夏季是蜱蟲活躍高峰,也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高發季。下次突然“發燒+胃腸不適”別只想到吃壞肚子,多回想一下最近是否去過草叢、山林,或家中有無被蜱叮咬的寵物。及時識別、盡早就醫,才能把危險降到最低。
來源: 科普驛“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