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蚊子猖獗,不僅影響人類睡眠還會危害人體健康。從古時候起,驅蚊一直是人們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紫禁城里就有三大驅蚊“法寶”:香熏、蚊帳和避暑香珠。
紫禁城最主要的驅蚊方法:香薰
香熏屬于煙熏的一種,是紫禁城宮室之中最主要的驅蚊方法。
煙熏驅蚊法在我國歷史久遠,如唐朝賈公彥的《周禮注疏》記有“翦(jiǎn)氏掌除蠹(dù)物,以攻禜(yǒnɡ)攻之,以莽草熏之”,意思是說:翦氏(官名)負責清除害蟲,他們通過攻禜(一種古代驅除災害的祭祀儀式)來對付害蟲,同時還會用莽草來熏這些害蟲;又比如宋代陸佃的《埤(pí)雅》里有“蚊性惡煙,以艾熏之則潰”,這是說蚊蟲怕煙,可以用煙熏的方法把它們趕跑;再比如清代李光地寫的《月令輯要》里說道“五月,取浮萍陰干,和雄黃些少,燒煙去蚊”,也就是說,五月蚊子多,將干浮萍和著雄黃燒,產生的煙霧可以驅蚊。
宮里的煙熏驅蚊材料,以龍掛香(又名垂恩香)為主。龍掛香的配方與黑龍掛香相似,明代周嘉胄的《香乘》中有記載“檀香六兩、沈(沉)香二兩、速香六兩、丁香一兩、黑香三兩、黃胭二兩、乳香一兩、木香一兩、三柰(nài)五兩、郎苔五錢、麝香一錢、蘇合五錢、片腦五分、硝二錢、炭末四兩”。通過對各種配方的功能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硝和炭末起助燃作用,其余各種香料大都可以發出蚊蟲不喜歡的氣味,因此可以產生驅蚊功效。不僅如此,這些香料在緩解壓力、消毒殺菌及促進睡眠方面,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慈禧最愛用的驅蚊方式:蚊帳
蚊帳又名“蚊幬(chóu)”“蚊幌”,是一種由紗、布等材料制成的床上驅蚊用品。我國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有蚊帳了,據梁元帝蕭繹的《金樓子》記載:齊桓公因擔心蚊子餓著,因而“開翠紗之幬,進蚊子焉”。明朝時,波斯使臣火者·蓋耶速丁·納哈昔在其所著《沙哈魯遣使中國記》中亦有記錄,稱明代宮廷的“賓館”設施中就有“縫制極精的緞子拖鞋、蚊帳”。
不僅如此,宮里還有一種名為“天棚”的特大蚊帳。據記載,慈禧太后從五月初到八月底的日常起居都離不開天棚。曾服侍慈禧太后8年的宮女何榮兒在《宮女談往錄》中回憶了慈禧曾居住的頤和園樂壽堂所設“天棚”的做法:以杉槁為骨架,支撐起碩大的空間,骨架之間用帷帳相連,能把整個建筑嚴絲合縫罩住,天棚外觀還會做成飛檐鴟尾的樣式,非常精致。
故宮博物院藏“故宮長春宮天棚燙樣”展現了慈禧太后所住長春宮天棚設置情況:將天棚架設在高于四座建筑圍成的院落上方,屋頂設卷簾,四面設窗戶與窗紗,隨時開合以適應通風或遮陽的需要。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天棚無論是驅蚊,還是采光通風,都可達到極佳的效果。
移動的驅蚊方式:避暑香珠
第三種驅蚊物品為避暑香珠。它香氣四溢,不僅能驅蚊除穢,還具有醒脾清暑的功效。關于避暑香珠的成分,《乾隆三十七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為:香薷(rú)一兩、甘菊花二兩、川連五錢、連翹一兩、蔓荊子一兩、白芷七錢、黃柏五錢、朱砂五錢、雄黃五錢、白及一兩、檀香一兩、花蕊石一兩、川芎一兩、寒水石一兩、梅花片一兩、蘇合油一錢、巴爾撒木油一錢、玫瑰花一兩,共18種藥劑。
據《清宮醫案集成》中制法記載,將上述藥物合并,研磨成細末,摻入由香薷等七種中藥熬成的藥汁并攪拌均勻,凝結后制成大手串。如果藥汁不足,還可加入雞蛋清。
此外,上述配方按具體功能分類,又可分為芳香類、清暑類和解毒類。芳香類配方有檀香、蘇合油、巴爾撒木油、玫瑰花、蔓荊子,其中檀香可驅蚊;清暑類配方有香薷、川連、甘菊花、川芎、寒水石、梅花片,其中香薷可驅蚊;解毒類配方有白芷、雄黃、朱砂、白及、連翹、花蕊石、黃柏,其中白芷、雄黃都具有較好的驅蚊效果。
不難發現,紫禁城里的驅蚊方法非常豐富且效果良好。不僅如此,宮里所用的驅蚊材料不僅不含任何化學藥劑,而且還有消暑解毒、芳香宜人等優點,展現出我國古代中醫藥知識的科學運用和古人卓越的智慧。
(作者周乾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