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入伏以來,滾滾熱浪便如同無形巨掌牢牢籠罩大地。華北、黃淮、江淮等地酷似“蒸籠”,溫度計上的水銀柱連日沖過40℃,局部地區甚至突破50℃關口。
今年夏天,為何如此炎熱?
“當前籠罩我國南北方的極端高溫,是副熱帶高壓‘發威’的結果。”中國民航大學航空氣象系副主任李克南說,副熱帶高壓如同一個巨大的高溫穹頂,持久盤踞在我國中東部上空,其內部下沉氣流抑制云雨形成,導致太陽輻射持續加熱地表。同時,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大量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被輸送到北方,使得北方地區濕熱天氣多發。
李克南解釋,這個副熱帶高壓,其實在天氣預報中經常聽到,位于北半球西北太平洋上且對我國影響較大。“它常年存在,主導著我國中東部地區夏季的雨熱進程。”
也就是說,我國從南到北何時開啟雨季、何時進入晴熱,以及臺風的發展走向等,都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范圍和結構變化密切相關。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副熱帶高壓北跳偏早、強度偏強,且與北方高壓打通疊加,導致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高溫發生偏早,強度也超過以往均值。
7月23日,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綜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152個國家級氣象站觀測到超過40℃的高溫。未來,高溫仍將持續,部分地區的持續天數和極值可能突破歷史同期。“從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和已有研究看,極端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在上升,今年這種級別的高溫事件,將來可能不再罕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說。
與此同時,極端高溫在整個北半球也呈肆虐之勢。法國巴黎連續10天氣溫超過38℃,埃菲爾鐵塔因鋼結構受熱膨脹臨時關閉;美國得克薩斯州部分地區夜間氣溫仍高于32℃,居民戲稱“連月亮都帶著熱氣”……
專家認為,從氣象學角度來看,這固然是副熱帶高壓擴張等大氣環流異常的結果,但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變暖才是背后最大的“黑手”。
世界氣象組織2024年10月發布的一項報告稱,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下了新紀錄。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表示,“壽命”很長的溫室氣體分布在大氣中,就像給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內衣”,持續捕獲太陽熱量,導致全球平均氣溫不斷攀升。“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意味著未來很多年地球都將面臨氣溫持續升高的威脅。”
科學家警告,當全球升溫1℃至2℃時,極端高溫發生的概率將呈幾何級增長。
目前來看,已連續幾年的“史上最熱一年”紀錄,還將被不斷刷新。曾經數十年一遇的酷熱,在未來幾十年內可能演變為幾年一遇,甚至成為某些地區夏天的常態。
(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