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晨有沒有被“咕咕咕咕”的叫聲吵醒過?你的黑車上是否被白色鳥糞砸中?你家的空調外機后面或窗臺上有沒有忽然被樹枝塞滿?
沒錯,這都是珠頸斑鳩干的好事,它們常常因在樓房空調外機和居民樓窗臺上搭建潦草的鳥窩而頻繁火出圈。鳥不堪其憂,斑鳩也不改其樂,斑鳩就靠著這種流浪漢般撿垃圾吃,隨遇而安的性格不斷壯大種群,成為在城市里數量僅次于麻雀、喜鵲的偷懶王。
它們為何選擇這樣佛系的生活方式呢?蝌蚪君特別邀請了南昌大學鳥類學專家阮祿章教授為我們答疑解惑。阮教授曾主持過多個與斑鳩相關的研究項目,對斑鳩的生活習性有非常深入的了解。
01
鳥界時尚達人
珠頸斑鳩鳩如其名,它最明顯的識別特征就是那像波點絲巾一樣的頸部斑塊,雄鳥羽色更亮,雌鳥則像開了“柔光濾鏡”,但無論雌雄,都長著一張“鴿里鴿氣”的臉——灰頭粉頸,配上藍灰色的翼緣,再加上圓滾滾的外形,真不愧是鴿子的遠房親戚。
鴿子斑鳩對比圖
珠頸斑鳩還堪稱“雜食主義者”:稻谷、玉米、草籽、桑葚……甚至人類掉落的面包屑都不放過。雨后地面濕滑,它們會改吃蝸牛、蚯蚓,育兒期還會多攝入昆蟲來為雛鳥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堪稱“葷素搭配”的養生達人。
它們尤其偏愛“開盲盒”式覓食——清晨7-9點和下午3-5點,準時出現在公園草坪、農田地頭,尋找隨機出現的美食盲盒。周圍安全時,便慢悠悠地啄食,要是有人靠近,便猛啄幾口,真是令人哭笑不得。有網友發現,自家陽臺的珠頸斑鳩會定點啄食散落的鳥糧,吃完還歪頭盯著人,仿佛在說:“續杯!”
珠頸斑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與人類一起生存并不只會享受到投喂的便捷,也會承擔相應的風險。許多斑鳩誤食煙頭導致死亡,還有更多斑鳩因為食用撒了除草劑、殺蟲劑的草籽而中毒;同時,人類的面包、餅干所含的糖類、油脂、鹽分也會對“傻咕咕”的健康造成威脅;另外,頻繁的人工投喂也會降低它們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所以不要隨意投喂它們人類食品哦。
02
自力更生的“豆腐渣工程師”
珠頸斑鳩另一個特點就是愛在人類建筑上筑巢,類似的事件也常被媒體報道。
根據人民日報公眾號刊發的報道,6月18日下午,家住湖北荊門漳河新區的許女士,在自家陽臺發現了一只斑鳩,在衛生間窗臺上用樹枝筑了巢并開始孵蛋,為了不驚擾斑鳩育雛,許女士搬回了老房子,十天后再回來看,已經有三只小斑鳩孵化。
這件趣事很快就在網絡上傳播,不少網友也紛紛曬出自己家的斑鳩客人,為什么斑鳩如此熱衷于在人類樓房上筑巢呢?它們就這么不怕人嗎?對于這背后的原因,人們眾說紛紜。
珠頸斑鳩在人類窗臺筑巢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有人認為,斑鳩“新房”的選址條件,主要是考慮安全因素,因為斑鳩是一種處于食物鏈中部的鳥類,天敵多。而人類多的地方,猛禽自然就少。這就是它們愿意和人類住在一起,甚至在人類的陽臺上筑巢的原因之一。
蝌蚪五線譜連線采訪了南昌大學的鳥類專家阮祿章教授,他告訴蝌蚪君,斑鳩在人類建筑上筑巢還是出于穩定性的考慮:比起在樹上,在人類建筑上如空調外機后面筑巢更不容易被風吹掉。而且人類居住的區域食物資源也比較豐富,因此它們才愿意做人類的鄰居。
而珠頸斑鳩的巢是出了名的潦草,選址也是完全看心情,花盆、空調外機、晾衣架……只要有個小平臺,它們就能用幾根樹枝草草搭個“豆腐渣工程”巢穴,開始下蛋。只要有樹枝,那不就是巢嗎?
你可能會疑惑?它筑巢這么敷衍,到底是因為懶,還是不會呢?阮教授解釋說,這其實是斑鳩的繁殖策略:斑鳩一次只產兩枚卵,斑鳩一年可繁殖2-4窩,而每窩僅需2-3周即可孵化,斑鳩采取的這種快速、多次繁殖的策略,能夠防止自己的后代“全軍覆沒”。因此,沒必要花費時間搭建過于精致的巢。所以,不論是在城市中還是野外,斑鳩的巢都保持著“極簡主義”的裝修風格,與人類的庇護無關。
而“鳩占鵲巢”純屬是一場誤會,它們雖是建筑學學渣,卻不會偷喜鵲學霸的期末大作業,無辜地替杜鵑、紅腳隼這些不會筑巢的強盜背了黑鍋。
關于為什么斑鳩“不怕人”,阮教授作出了這樣的解釋:這是一種權衡利弊的結果,人類建筑物附近中有豐富的食物資源,還有便于筑巢的結構,然而想要獲得城市中豐富的資源,就要面對來自人類的風險。風浪越大,魚越貴,斑鳩選擇的就是這種富貴險中求的生存方式。但是,請不要因此頻繁打擾它們,辜負它們的信任哦!
03
用愛裝飾的“陋室豪宅”
雖然小斑鳩出生在一個四處漏風的破屋子,但是斑鳩爸媽卻是盡職盡責的好父母。
雌鳥產蛋后,雄鳥和雌鳥會輪流孵蛋,通常雌鳥在巢中孵蛋,雄鳥在巢附近站崗放哨,警惕天敵(如貓、蛇或其他鳥類)靠近。如果人類或其他動物接近鳥巢,雄鳥大聲“咕咕”,豎起翅膀和羽毛,嚇退入侵的不速之客。若雄鳥恰好外出覓食,雌鳥便化身“影后”,假裝翅膀受傷摔落在地,并發出叫聲將敵人引走,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孩子們的安全。
破殼而出的小斑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小斑鳩破殼而出后,父母雙方都會反芻“鴿乳”(由嗉囊分泌的特殊食物)作為寶寶輔食來喂養幼鳥。有時雄鳥甚至會比雌鳥更積極地參與喂食,確保雛鳥獲得足夠的營養。而雌鳥是更專業的幼兒營養師,她會分泌含有免疫球蛋白的“初乳”來提高雛鳥的免疫力,還會像兒科醫生一樣輕啄雛鳥的嗉囊判斷其飽腹度,避免小家伙“吃撐”。后期,斑鳩媽媽還會故意把食物放在雛鳥嘴邊,逼迫孩子自主啄食。稱得上是虎媽式教育。
小斑鳩長大后,父母會一起手把手教它們練習飛行,鳩爸常負責示范短距離飛行,鼓勵幼鳥跟隨。而鳩媽則會因材施教,若雛鳥飛行失敗,她便會耐心地降低飛行高度,分解式教學。
飛行中的珠頸斑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果其中一只親鳥不幸死亡,另一位單親家長也會獨自承擔育雛任務,不會輕易放棄幼鳥。
這樣盡職盡責的斑鳩家長,就算放在人類社會也稱得上是數一數二育兒楷模,有如此溫暖的鳩爸鳩媽,想必就算家里破破爛爛的,小斑鳩們也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沒想到吧,這些呆頭呆腦的咕咕鳥還有這么多有趣的習性和令人感動的故事,它們就像社會底層的打工人,既沒有華麗的外表,也沒有多么出色的本領,但依然本本分分地感受著生活的小確幸,用心經營著自己的小家。我們不僅要了解它,更要保護它,讓這些可愛的鳥類能夠繼續平安地與人類和諧共生。
你知道嗎?
山斑鳩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在城市里偶爾還能看見珠頸斑鳩的“好兄弟”----山斑鳩,它們不論外形還是習性都非常相似,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它脖子上不是“二維碼”,而是“條形碼”,可別把他們搞混了喲。
你家有沒有這樣可愛的斑鳩鄰居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討論!
參考資料:
1.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M411678g/?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7ac5f6962528f0a8dcc5c24f156dc6a
2.https://bird.art/nd/1892
3.https://news.qq.com/rain/a/20210323A0E5MR00
作者:肖云格
策劃:劉穎 張超 李培元 楊柳
審核專家:阮祿章 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
來源: 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