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味精,可能對于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有點陌生了,但這可是80、90后記憶中家里必備的調味料之一,只需要做菜時放一點點,就能讓菜鮮得連盤底都想舔干凈。
為什么現在家庭廚房里味精不常見了呢?因為不知從何時開始,“味精有害論”開始盛行,“吃味精會致癌”“吃味精會導致脫發”“老外從來不用味精”等等言論,嚇得不少媽媽連夜扔掉家里的味精。
所以,味精真的有害嗎?這要從味精的前世今生講起。
說到五味,如果你的反應是“酸甜苦辣咸”,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正確的五味其實是“酸甜苦咸鮮”。
鮮味,自古以來都是非常昂貴的味道,為什么說昂貴呢?因為鮮味主要是各種氨基酸的綜合體現,但這東西在自然食材里含量都不多,所以獲取成本非常高。古人常用火腿、鴨肉、老母雞吊高湯,就是為了獲得鮮味。
直到1908年,日本人從海帶中提取出谷氨酸,開始大批量生產“味之素”,第一代味精出現了。
但味之素當時售價奇貴無比,中國老百姓根本消費不起,直到1921年,吳蘊初成功發明用谷物低成本生產谷氨酸的方法,打破日本在味精生產方面的壟斷,讓味精成功進入了千家萬戶,成為老百姓隨時都可以享受的舌尖上的鮮味。
關于“味精有害論”的各種說法,主要集中在“致癌”和“脫發”的問題上。
味精在高溫加熱后,會變成焦谷氨酸鈉,因此有人會說,擼串時食物被烤焦都會產生致癌物質苯并芘,這“焦”了的谷氨酸鈉一定也致癌!
但此焦非彼焦,焦谷氨酸鈉并無任何致癌性,即便吃進身體也會被正常代謝分解,全球權威的癌癥研究組織IARC也沒有把味精列入致癌物名單,因此在“致癌”這點上,完全是不必要的擔心。
至于“脫發”這點,味精就更冤枉了。現代人日常飲食容易高油高鹽,還往往伴隨著飲食不規律、加班熬夜、工作壓力大、肥胖等問題,這些綜合因素都會產生脫發問題,即便不吃味精,也不耽誤脫發這件事。
而且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也曾多次評估味精的安全性,將其評為最安全等級,其安全攝入量高達200g/天。過量攝入的主要風險是鈉超標,而非味精本身。
如果鈉攝入超標,它就會在今天偷偷升高你的血壓,明天騷擾你的胃黏膜,后天順手給你的心臟和腎臟發加班通知。所以從控制鈉攝入量這點來看,使用味精反而是相對健康的選擇。
人們對鮮味的追逐,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科技史與文明史,只要了解背后的故事,就能讓自己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來源: 重慶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