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主汛期,是一年之中自然災害風險最為集中、挑戰最為嚴峻的關鍵時段。從“7?20”鄭州特大暴雨的警示,到“7?31”北京暴雨的考驗,每一次重大災害都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檢驗。這些歷史教訓,既是沉痛的記憶,更是推動我們深化認知、完善機制、提升能力的寶貴財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從重大自然災害應對中汲取智慧,牢固樹立底線思維,不斷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持續提升城鄉韌性和治理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構筑堅實的安全屏障,在風險挑戰中筑牢安全發展根基。

一、堅持人民至上,以生命無價的情懷彰顯治理溫度

一是堅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終將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將人民滿意、高興、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這是應對一切風險挑戰的價值基石與力量源泉。只有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才能在危難時刻凝聚起堅不可摧的磅礴偉力。二是堅持生命至上。“生命至上”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價值的最高確認與尊重,意味著生命尊嚴神圣不可侵犯,任何物質財富、經濟利益或所謂“大局”都不能簡單衡量或交換。在危難之際,搶救生命永遠是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三是堅持心懷大愛。要懷著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將其融入應急管理工作中,秉持高度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立足崗位為人民謀安康。深入群眾傾聽民聲、解決民憂,在全社會弘揚奉獻精神,倡導互助風尚,鼓勵危難時刻守望相助,讓大愛情懷如暖陽遍灑人間。

二、樹牢底線思維,以居安思危的警覺夯實風險意識

一是深化風險認知。充分理解人類進入風險社會的時代特征,深刻認識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增強的新趨勢,以及社會復雜系統面臨的多重疊加風險。摒棄“太平無事”的麻痹思想,堅持底線思維,“寧可十防九空,不能萬一失防”“寧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輕”。二是壓實責任擔當。將“時時放心不下、事事不容松懈”的責任感貫穿于各層級、各領域。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理清理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崗位職責,健全覆蓋全鏈條、全過程的責任體系,確保風險防范和應急響應責任壓實到“最后一公里”。三是涵養安全文化。建立安全文化建設管理機構,將安全知識技能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面向全社會常態化開展知識宣講與技能實操訓練演練活動,普及安全常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強公眾風險意識,加強公眾識災應災能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防災減災救災共同體。

三、堅持系統觀念,以協同高效的機制提升應急能力

一是構建“大應急”格局。進一步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協調優勢與相關部門專業優勢,建立健全部門間協調聯動機制,強化信息共享、會商研判調度、應急處置救援等方面的聯動協作,形成工作合力,杜絕各自為政、推諉扯皮。二是強化科技支撐。綜合運用氣象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水文監測站等多元手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覆蓋廣的災害監測網絡,并逐步實現動態監測。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提升災害監測預警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建立多部門、多渠道預警發布平臺,全方位、全層級發布預警信息,著力打通預警傳遞“最后一公里”,確保預警到戶到人。三是夯實基層基礎。強化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配強力量、完善預案、保障物資。建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高其專業化水平和實戰能力。加強偏遠鄉村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能力。

四、著眼韌性建設,以標本兼治的舉措筑牢安全根基

一是強化工程韌性。將韌性理念融入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提升抗沖擊與快速恢復能力。提高設計標準,以增強排水能力。補齊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大防洪排澇、排水管網改造升級力度。建立健全水庫、堤防、水閘等水利設施運維管理機制,強化日常巡查維護,保障暢通無阻。二是優化空間韌性。堅持科學性規劃、戰略性布局、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劃定洪澇、滑坡、泥石流風險區,嚴格管控高風險區域開發建設,果斷落實轉移避險硬措施。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留足藍綠空間,發揮濕地、公園等天然“海綿體”的滯洪蓄洪功能。三是完善制度韌性。依據氣候變化,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確保其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推動風險評估、隱患排查制度化、常態化。優化“平急兩用”轉換機制,確保應急指揮體系高效協同運轉,保障關鍵時刻“調得出、運得快、用得上”。

多難興邦,憂患礪黨。鄭州、北京的災難記憶,是銘刻于民族血脈的深刻警示,更是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面對“七下八上”的嚴峻汛情與復雜多變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和“見葉知秋”的敏銳。要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將底線思維貫穿于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持續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扎實推進韌性安全城鄉建設。唯有以“心里時時裝著人民”的責任擔當,筑牢安全發展的堅固防線,方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守護好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可靠的安全保障。這既是對歷史的最好告慰,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

來源: 安全科普研究